红黑格子上衣,灰白色裤子,配一双白色皮鞋。走起路来脚步轻盈,说起过往有声有色。如果不说,看不出郭法曾已有79岁。
见到郭法曾,会让人不自觉与刘少奇产生联系。由于长相酷似,20世纪80年代,中央戏剧学院毕业的郭法曾开启了特型演员的演艺大门。经人推荐,层层选拔之后,成为荧屏上刘少奇的扮演者。此后的二十余载,在数十部影视剧中对刘少奇的传神再现,也让郭法曾家喻户晓。
如今,郭法曾的舞台,已从荧幕转到了课堂。随着新学期的到来,在邢台学院表演专业任教的郭法曾和妻子何玲,又将开始“双城”生活。每周石家庄邢台两地跑,他们却乐此不疲,能在演艺教育事业上有所贡献,也是他们的夙愿。
以角色命名是给演员的最高荣誉
“当演员,这一辈子能够演一个角色,大家都认可,足矣。像戏曲界有‘活武松’盖叫天、‘活李逵’袁世海,以角色命名就是给演员的最高荣誉。”说起二十年来一直扮演刘少奇的角色,郭法曾感慨道。
初次被选为刘少奇的扮演者的过程,郭法曾记忆犹新。
1984年,电视剧《少奇同志在东北》在全国挑选演员,寻找刘少奇的扮演者成为剧组的头等大事。正在导演一筹莫展之际,有人推荐了郭法曾。
之前也经常被人说长得像刘少奇,但他不曾想过,这会成为特型演员的优势。他说,至今也不知道是谁推荐了他,这确实成了他人生中的转折点。
当时郭法曾的工作单位在广西话剧团。负责选角的导演联系到广西话剧团,又跑到他的老家天津,几经周折,最终在北京找到了正在拍摄电视剧的郭法曾。
与他一见面,导演惊叹,太像了。但提了一点意见,“剧中的刘少奇因为做地下工作,比较瘦弱,你得减肥”,导演这句话牢牢记在了郭法曾的心里。
为了更贴近角色形象,近一个月的时间,郭法曾几乎没怎么好好吃饭。再次见到导演时,郭法曾已经瘦了20斤。导演难以置信,同时也被他的敬业精神所感动,跟剧组的人说,“这就是搞艺术的人”。
一共5个人试镜。由于之前参加过几部影视剧的拍摄,郭法曾没有丝毫紧张,穿着长衫在镜头前一过,就听到小声议论“这个好,这个真像”。
郭法曾说,当导演把录像带送给刘少奇的妻子王光美看的时候,王光美没有明确表态选哪一个,而是说“我不是搞艺术的,你们是搞艺术的,我相信你们会找出一个最合适的人来”。
导演说,“我们倾向于第二个试镜的人。”这个人就是郭法曾。王光美表示,她相信他们找的是合适的人。
就这样,郭法曾成为刘少奇的扮演者,同时也开启了特型演员的生涯。
“我第一次接受这个任务的时候,压力还是有的。老百姓的期望值非常高,我知道这个责任太大了,演好了大伙儿最多说这个人挺像挺好,演砸了那可能遭到众人唾骂。”郭法曾坦言,为了饰演刘少奇,他做了很多功课。要演他,就要重新认识他、理解他、研究他。郭法曾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观看影像等方式,来了解刘少奇的生平和性格。
为了拍摄这部剧,摄制组联系到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对方听说他要拍刘少奇的戏后,就把他一个人叫到了放映室,把刘少奇在国内的活动以及出国访问的所有资料片播放给他看。“我太感动了。好多片子我都没见过,以前不知道他有这样的一些历程。”郭法曾说,这样对刘少奇有了更多的了解。
“我饰演刘少奇还有一个优势,那时刘少奇的家属、最了解他最接近他的人——他的夫人王光美健在。”每拍一部戏,郭法曾都会到她家里去请教一下。“我说这个戏讲的是少奇同志在什么年代什么事,她就会跟我讲,当时是什么社会背景,他的身体状况是什么样等等。”郭法曾说,他们后来成了忘年交。
最令郭法曾感动的是,在准备拍《刘少奇的四十四天》时,王光美把几件衣服送给了他。郭法曾说,这是文物啊。她说,“这些衣服都是好料子,你拿走会比我保护得好。你还有用,我没用了,你拍戏啊、演出啊在舞台上可以穿着,省得让剧组去花钱做了。你拿走吧,每次我打开衣柜,看到少奇同志生前这些衣服,心里头很不是滋味。”
巧合的是,郭法曾后来还与曾经给刘少奇量衣服的老师傅见过面。“为拍摄电影《开国大典》,去量尺寸做衣服的时候,有一个很老的服装师问我说‘你是演刘少奇的?当年刘少奇的衣服就是我量的。’”郭法曾回忆,这时他的压力又增加了一分,“一定要演好,演不好对不起这么多人对刘少奇的怀念。”
追求神似 绝不神化
从演刘少奇的第一部戏开始,郭法曾就给自己定了一个原则:追求神似,绝不神化。
“接到剧本演一个角色,第一件事就是要熟读剧本,根据剧本来写人物的自传,但演领袖人物或者演历史人物,不用自己去写自传,他的历史就是你的人物自传。”郭法曾说,演英雄学英雄,演领袖学领袖,领袖身上的优秀品质,是够一个演员学一辈子的。在郭法曾心目中,少奇同志做事严谨,追求完美,这些也影响了他。这也是除了外形外,他们之间相似的地方。
《少奇同志在东北》播出后轰动一时,郭法曾塑造的刘少奇形象深入人心。不少剧组纷纷向他发出邀约,《少奇同志在皖东》《少奇同志在安源》《少奇同志家乡行》……一部接一部拍下来,郭法曾成了饰演刘少奇的特型演员。电影《巍巍昆仑》《走出西柏坡》《开国大典》等,他也受邀参与其中。
二十年专注于一个角色,郭法曾对刘少奇的性格特点、思维方式熟记于心,在片中,遇见不同的事,都可以按照他的思维方法、思维逻辑来权衡。
对于“特型演员”这个称谓,郭法曾也有自己的见解。“特型演员,顾名思义讲的是特别形象的演员,比如高矮胖瘦。后来,八一电影制片厂拍革命历史题材的片子,从全国各地寻找能够演领袖的人,成立了一个特型组。现在老百姓约定俗成,凡是演领袖人物的就叫特型演员了。”
他坦言,很多人并不希望把自己定位为“特型演员”,由于“特型演员”的定位,演别的戏肯定会受影响。在演刘少奇之前,他也演过很多戏,这二十来年也不只是演这一个角色,但主要还是演刘少奇。在他看来,有所得必有所失。在荧幕上塑造刘少奇的形象得到大家的认可,这是个很高兴的事。从中国影视事业上来说,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从个人事业上来说,这一辈子没有选择错。
自作主张走艺术之路
郭法曾对于演艺之路的选择,还得从20世纪50年代那个夏天说起。
那是在天津一个“票房”。
锣鼓铿锵,京韵悠悠,一位鼓师挥动鼓槌,指挥着乐队,额头上渗出了汗珠,身后一个小男孩不时为其扇着扇子。
演出结束,几个人围过来夸这个小孩子“真孝顺”。
扇扇子的小男孩就是郭法曾。“票房”是他艺术启蒙的地方,在这里,他耳濡目染,对京剧舞台上栩栩如生的人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文戏能唱、武戏能打。虽然都是票友,但我感觉不比专业演员差。过年过节的时候,他们租来衣服,彩唱。我在旁边看着就发愣。”郭法曾说,这太有魅力了。
指挥乐队的人是他的父亲,银行职员,也是本地有名的票友。父亲经常带郭法曾出入票房,却没有想过让他干这行。在他的观念里,金融、铁路、邮局的工作才是所谓的“铁饭碗”,儿子得从中选取一个。
郭法曾即将小学毕业,音乐老师拉着他的手找到一个认识的音乐教授,印证他发现的这个孩子身上的音乐天赋,那时的郭法曾已经会多种乐器。郭法曾顺利通过了视唱练耳、打节奏的测试。这位教授建议他考音乐学院附中,后来却遭到了父亲的反对。
1963年,高中即将毕业,郭法曾意识到这是自己选择学艺术的最后机会了,便自作主张,决定报考艺术院校。
当时全国的艺术学校寥寥无几。他看到中央戏剧学院招表演系的学生,毅然决然报了名,并请母校南开中学教导处的老师帮忙开了介绍信。一天清晨,在母亲和姐姐的关照下,踏上赴京之路,这也是他第一次离开天津。经过初试和复试,郭法曾成功被中央戏剧学院录取。
眼看高考临近,还没有收到中央戏剧学院录取通知书的郭法曾,心里有点不踏实。高中班主任老师建议继续复习功课,参加高考,并为他报了当时的北京航空学院,郭法曾又被这个学校录取。后来,收到两个学校的通知书,毫无悬念,郭法曾选择了中央戏剧学院。
大学毕业后,学过表演又懂些京剧的郭法曾被分配到北京京剧团,参与了“样板戏”的导演工作,结识了裘盛戎等京剧名家和良师益友汪曾祺。
后被安排到北京的一个军区农场,他遇到了青梅竹马的小学同学、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的何玲。在这里两人喜结连理后,同时被分配到广西。
广西虽然偏远,却是电影人的福地,20世纪七八十年代,郭宝昌、张艺谋等人在此聚首。
在广西,郭法曾演话剧的同时,开始“触电”,参与拍摄了《真是烦死人》《特高课在行动》《风流千古》等影片,并尝试导演影视剧。
郭法曾与妻子何玲同时参演了郭宝昌执导的首部影片《神女峰的迷雾》,还在郭宝昌导演的《春兰秋菊》中做了副导演。“我们同是从北京分配过去的,经常相聚,都是哥们儿。”拍摄《神女峰的迷雾》之前,他和郭宝昌就认识。他是学话剧表演的,对电影了解的不是很多,很多电影知识是从郭宝昌那里学的,“后来我们当导演就是受益于与郭宝昌的相处”。
幸福就是从事喜欢的事业
出生在天津,在北京上大学,还在广西工作过,最后定居在石家庄。郭法曾对石家庄有着深厚的感情。
1984年,他受河北电视台邀请导演的电视剧《危重患者》,在浙江电视艺术节上荣获优秀奖。随后,他和妻子一起调到了河北。
“当初调到河北来的时候,好多人认为我们把河北当跳板,在石家庄待不长。其实到了石家庄以后,我们首先带领一队人马拍了《野店》,获得了飞天奖的提名奖和两个单项奖,领导也很重视。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在这里交了很多朋友。石家庄是个重情义的地方。在这里隔几日与老友相聚,很知足。”
现在,郭法曾退而不休,从事教育事业,他和妻子何玲十年前受邀到邢台高校,担任表演专业老师,一直到现在。他们和学生像家人一样,经常邀请学生到他们居住的公寓做顿饭吃,“学生在学校时间长了,让他们尝尝家里的味道”。学生们也非常喜欢这两位老师。
作为表演专业的老师,郭法曾结合多年的表演经历,对于如何扮演好角色,“热爱”是他常常提及的关键词。
“你要爱这个角色,爱这个专业。一个人最大的幸福就是从事自己喜欢的事业。这个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好多人是为了生活去找一份工作。”郭法曾说,自己从小喜欢艺术,并且从事了艺术事业,还演了自己喜欢的角色,很幸运。
此外,用功也是郭法曾比较看重的,“做好功课,无论演什么,你站在镜头前,心里要有底气,有把握,不心虚”。他在教学过程中,更强调德艺双修。
这一路走来,郭法曾与妻子何玲相扶相持、相濡以沫,无论是拍戏,还是生活中,两个人总是形影不离。上课之余,郭法曾和妻子早上会去公园跳跳舞,郭法曾也会练练书法、吹吹箫、拉拉二胡、弹弹钢琴,妻子在旁边听着看着,充满烟火气的日子忙碌且充实。
分享到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