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柏乡县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基础性工作成果斐然,为文化传承与保护奠定了坚实基础。
自《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实施后,柏乡县高度重视非遗工作,构建起县政府主管牵头、多部门协同配合的高效工作格局,并积极推进《非遗法》的常态化学习宣传。一方面,借助柏乡县电视台、融媒体中心及文化馆公众号等多元渠道,广泛宣传《非遗法》;另一方面,在“乡艺进城汇演”“中国汉牡丹文化节”“自然和文化遗产日”及传统节日期间,通过举办非遗项目展示交流活动,向公众普及《非遗法》,有效提升了公众对非遗保护工作的认知度与重视程度,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自2007年起,柏乡县按照全面细致的要求,分阶段开展非遗项目的摸排、搜集、调研、整理与申报工作,成果丰硕。目前,柏乡县拥有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3个,包括汉牡丹传说、招子鼓、火神会;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1个,即南阳丝弦;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29个,涵盖乱弹、柳编、京胡制作等多个项目,分八个批次进行收录,这些项目分布于县域内多个村镇,充分展现了柏乡县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民俗风情,为当地文化传承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也为后续的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汉牡丹传说
柏乡历史悠久,境内有小里仰韶文化遗址、尧城遗址、商周祭祀遗址、古鄗城遗址、千秋亭遗址等,充分证明该地文化渊源的浓重和醇厚。而广为流传、名播天下的汉牡丹的传说,正是诞生在这块丰美之地。
柏乡县志、碑刻记载:柏乡县城北十里北郝村,旧有弥陀寺,又名牡丹寺,其花自众香国移来,不知何名……几千年来,柏乡人民之间流传着一个又一个关于这数墩牡丹的传说。
传说在很早以前,牡丹和芍药是上天王母娘娘身边两位管理百花的花神,为了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也为了打破王母娘娘独断专横的神规,造福人间百姓,双双下凡,要做人间夫妻,要使人间百花争艳。王母娘娘派天兵捉拿触犯天条的牡丹和芍药,二位花神见做不成夫妻,便入地化做两株花木相互依恋在一起,寄托了人们为追求美好自由的幸福生活,无怨无悔的坚强决心。
汉光武帝刘秀,为铲除篡权祸国的王莽,虽势单力薄,举大旗,兴义师,征战河北,在柏乡被王莽打败,但北郝村素有神气正义的牡丹,不惧危险,保护刘秀得以躲过劫难,终于在此地登基称帝,刘秀为报救命之恩,加封为“汉牡丹”,表达了广大老百姓对正义之士的拥护和爱戴,也为这株奇花的保护提供了坚不可摧的保护伞。
明朝朱元璋灭元,过柏乡,时已七月白露之节,汉牡丹竟然开花,让交战双放,无不惊诧,因为几千年流传下来的“神花开大事现”之思想,使双方化干戈为玉帛,握手言和,柏乡之境兵民无挠,朱元璋也敬封了“汉牡丹”。
清朝慈禧躲八国联军之祸过柏乡,有感于汉牡丹的忠烈侠义,亲自拜祭“汉牡丹”,使汉牡丹之奇之异愈传愈远。
近代,侵占柏乡的日军,亦强行挖走汉牡丹,想为其天皇祝寿,但未出县境,汉牡丹即凋谢,其被挖走后,虽经北郝百姓数年浇灌培护,终未发芽抽枝,直到1946年,柏乡解放,汉牡丹才渐渐吐芽,1949年谷雨时节,才开放吐艳。
千百年来,在柏乡及周边辽阔地域有关汉牡丹的传说,人人皆知。上至神仙精怪,下到王候将相平民百姓,无不藕断丝连地与汉牡丹牵扯在一起,演绎了一个又一个故事。
近年来,柏乡县政府十分重视“汉牡丹传说”的保护工作,不仅申报成立了“中国牡丹文化之乡”,“中国汉牡丹文化研究基地”, 还成立了“中国汉牡丹文化研究会”,举办了两节“中国汉牡丹文化节”。拍摄了电视剧《神花奇缘》、《汉牡丹的传说》,还出版了《古鄗神花-柏乡汉牡丹》,《牡丹魂》、《柏乡汉牡丹传说》等,更多的传说还在整理中。
火神会
小里铺村位于柏乡县东南一隅。明末清初,当地村民为了保存火种,于是建立了火神庙,以备取火之用。火神庙整年香火不断,供奉的火神爷(文名“火德真君“)有求必应,十分灵验,逐渐形成了火神会。早年如遇自然灾害,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就苦不堪言,当地群众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更进一步促进了火神会的不断发展。现在火神会保留下来的文字资料可以追溯到民国初年。
火神会的会首称主事(也叫大头),副会首称理事(也叫小头),主事由会员轮流担任,一年一名,专管在自己家供奉火神爷,日夜香火不断;理事3到5名,由固定会员担任,一般是由上代传承而来或由有组织能力、有威信的会员担任。
祭祀火神议式从正月初八的早上开始,首先要把火神爷请到村东搭建的彩棚里,然后上午上香布施,下午民俗表演娱神,晚上烟火表演后,开始号佛,最后把火神送到本年的大头家里供奉。并且所有的火神会会员都要吃素食,素食的制作方法已流传了几百年,最有特色的就是祭祀供品“七道供”,有炸小果、炸里表果子、炸千层果子、炸素鸡头、炸云头、炸血脸等。现在掌握制作素食这门手艺的师傅已经62岁了,至今还没有找到传承人。
火神会的规模大、影响范围广,信众涉及到外县、外市、外省。在会人员管理严谨,组织结构明确,传承脉络清晰,祭祀仪式隆重。它启人向善、和谐共处。火神会的信众无论远近,都会在每年的正月初八这一天赶回来参加祭祀活动,场面非常壮观。它为我国的民间俗神信仰保留了一份鲜活生动的人文资料。
招子鼓
山藏异宝山含香,
沙有黄金沙放光。
古城柏乡多名仕,
招子鼓声把名扬。
在河北省柏乡县流传着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八面威风招子鼓(又名掸子鼓)。它气势恢弘、阵容强大、场面壮观、风格独特、舞姿优美,把农民喜庆丰收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据上岁数的老人说招子鼓最早起源于柏乡南滑村,柏乡多个乡镇均有分布。唐玄宗天宝十五年,名将郭子仪、李光弼率军平叛,击鼓退敌。明代李自成兵败,一名士兵流落在柏乡当地而流传下来,后来群众以击鼓为号,召集民众。秋后庆丰收,贺喜事、过年过节也击鼓欢庆。招子鼓曾有辉煌,也有低谷。文革期间几乎听不到鼓声,几个上岁数的鼓手也相继去世。改革开放后,在县文化部门指导支持下,招子鼓再次展现在人们的面前。现在的招子鼓在挖掘历史遗留鼓点基础上,结合当代人对艺术及美好生活追求,创作出了一套传统性强,现代感突出的招子鼓打法。新打法既突出表现了人民群众秋后丰收的喜庆之情,又表达出了新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柏乡县招子鼓其阵容恢弘、队伍庞大。人数多则上百人,少则二十余人。总领大鼓手1人,小鼓手10人以上,铙手10人以上,锣手2人。其中,大鼓手1人固定不变,锣手2人固定不变,阵容大小由小鼓手和铙手的多少决定,鼓手铙手必须成双成对。
服装统一为色彩艳丽的传统仿古彩绸服饰,背插扎有彩绸的鸡毛招子,再配以红色的鼓和金色的铙,色彩热烈,喜庆万分。
招子鼓由于表演地点、场合、目的不同,有着不同的鼓点和章法。总体归纳,其共有五大章、二十五小节。
第一章《引子》,包含《大叙排》、《小叙排》、《四大串》三小节;第二章《老鼠刻牙》,此章前面有一个小过渡段名为《呼雷》,它是引子向本章转化的衔接过渡;第三章《上下桥》,此章里也有一个小过渡段,名为《小呼雷》,它是此章的转折点;第四章《鸡上架》,有《鸡上架》、《凤凰双担翅》两节,此章是招子鼓的高潮部分;第五章是收尾的《点鼓》部分。
近几年来,在挖掘整理遗留的古老传统鼓谱的基础上,又编排出许多新篇章,像《鲤鱼跳龙门》、《二龙出水》、《八面来风》、《百花争艳》、《牡丹迎日》等章节,时代感极强。
柏乡县招子鼓以其独特的风格,多样的打法,受到了柏乡当地及周边隆尧、宁晋、临城等县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同时也得到了专家的认可。在2008奥运之年的邢台市元宵节晚会上,登台演出,受到市政府领导的热列欢迎。
历史上鲜有招子鼓的记载,但在柏乡这个远近闻名的招子鼓之乡,招子鼓象一颗璀璨的明珠,将永远闪烁在邢襄大地上。
南阳丝弦
邢台市柏乡县有一个流传了二百多年历史的古老地方剧种——南阳丝弦。据考证在清道光年间南阳村有非常活跃的丝弦班(也称丝弦子弟会)。按流行地域划分它是南路丝弦分支,但又与中路石家庄丝弦有着极深的渊源。在清末民国时期,经常有柏乡近邻赞皇县、高邑县的丝弦艺人在入冬农闲时来到南阳村交流、授艺。所以,南阳丝弦兼具了南路丝弦和中路丝弦的优长,实为难得。
南阳丝弦有元代北曲的遗风,它的声腔大多是元明以来流行于燕赵大地的民间小令、俗曲,唱腔古朴,板式简单,易唱易懂易记。但甩腔的技法又与石家庄丝弦腔调有着显著的不同。伴奏乐器以板胡、笛子和笙为主。现今传承下来的曲牌有:开门序、大开门、小开门、二把、耍孩儿等,历代艺人靠口传心授将它延续了下来。
南阳丝弦体系完整,角色分生、旦、净、丑诸行,表演泥土气息浓厚,热烈火炽,粗犷豪放,动作夸张幅度较大,刻画人物细腻传神。尤以花脸、老旦、花旦等表演最具特色,这些行当崇尚动作特技,以耍髯、耍帽翅、耍手帕、耍牙、耍鞭、耍碗等功夫见长。其中耍竹牙、耍碗、耍软翅是南阳丝弦的特长,可惜均已失传。
通过近几年的搜集整理,共挖掘出传统剧目《放昆山》、《打殿》、《李天宝吊孝》等十余个。同时,通过走访对传承谱系进行了梳理,共收录了七代五十余个传承人。
南阳丝弦经过历代艺人的传承演绎,已经发展成为一门地方特色鲜明的剧种。唱腔和道白把太行山腔和柏乡方言有机互融,与太行性格、滹沱风韵合性合相,散发着草根民众的朴拙之风,是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朴素表达,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品格和情操,具有一种内在的精神文化价值。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人们的价值取向、审美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戏曲的生存空间日渐狭窄,南阳丝弦曾一度停滞、消失。进入21世纪后,在第五代传承人杨志勇的坚持和努力下,南阳丝弦又恢复了传承活动,现在丝弦剧团演职人员有十余人,是柏乡县唯一能维持传习、演出的业余丝弦团体。但也面临着上演剧目老化,经费紧张,传承人才青黄不接等许多问题,迫切需要各级政府部门采取措施进行发掘和抢救。
分享到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