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文化网 >> 政务发布

杂技剧《梦回中山国》:用艺术让河北历史文物“活”起来

2019-08-21 作者: 河北文化网 来源: 访问量:129



1.jpg

  

  20世纪70年代,随着河北考古工作者在石家庄平山县三汲乡一带的野外发掘,沉睡的中山国被唤醒。这个神秘国度鲜有史料记载,世人知之甚少。在群雄逐鹿的战国时代,它既不属于燕,也不属于赵,它曾栖身于战国七雄腹心之地,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如今,随着河北省杂技团倾力创排的杂技剧《梦回中山国》的不断演出,中山国文化再一次被唤醒。


  近年来,河北省深挖历史文化资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用艺术的形式再现了河北独特的文化,让文物资源“活”了起来。杂技剧《梦回中山国》为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资助项目,2019年7月,该剧荣获第十届全国杂技展演优秀剧目奖,在业界引起强烈反响。


  寻根 把历史“演”出来

  中山国是春秋战国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白狄族鲜虞部落建立的一个诸侯国,因城中有山得国名,公元前296年被赵国所灭。中山国虽只是“千乘之国”,却以“武功”闻达于诸侯,鼎盛时代与燕、赵、韩、魏同时称王,史称“五国相王”,与七雄并驱,成为“战国第八雄”。中山国大部分疆域位于河北石家庄地区,中山国文化自然也成为石家庄的历史根脉和文化灵魂,是石家庄文明传承发展的重要基础。


  杂技剧《梦回中山国》以《战国策》中记载的中山国故事为原型,选取了中山王、阴姬、江姬、司马赒和赵国使臣等几个主要人物角色,设置了狩猎、称王、大婚、城陷等篇章,通过人物之间关系的推进和各场景的转换,讲述了中山王与阴姬之间令人扼腕的爱情悲剧,展现了中山国在群雄环伺中顽强拼搏的精神。


  “之前对中山国知之甚少,接触这个题材后十分惊讶,原来河北石家庄有如此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杂技剧《梦回中山国》总导演胡雅莉表示,中山王墓发掘的文物丰富,数量众多、质量和价值极高。创排这部剧就是希望用艺术的形式,把中山国的文化风貌带到观众眼前,让大众认识中山国文化,这也是该剧最大的意义。


  “杂技精彩,但中山国的历史演艺更加精彩。”时隔一月,河北石家庄市民韩先生对杂技剧《梦回中山国》的演出仍记忆犹新。他表示,演出场面非常宏大,把中山国的文化符号体现得淋漓尽致,这让观众深刻感受到了中山国的历史底蕴和文化特色,用时髦的话说就是涨知识。


  创新 让文物“活”起来

  8月10日,杂技团排练场内十分热闹,《梦回中山国》的演员们正在紧张排练。“为了迎接8月19日、20日北京天桥剧场的演出,周末剧团演员都舍不得休息。”河北省杂技团演艺有限公司经理陈书镇表示,该剧参加第十届全国杂技展演,让自己感慨良多,从广西南宁回来后,团里马上根据专家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完善,为了把《梦回中山国》更好的呈现给观众,剧团已经以“白加黑”模式连续排练了20多天。


  杂技题材为主的文艺作品很容易流于绚丽的杂技表演,而忽视深刻的文化和历史底蕴。“这正是我们需要创新的地方,中山国拥有灿烂的文化和辉煌的艺术成就,正是这种艺术成就激发了我们的创作热情,希望最大程度还原历史本貌,让中山国在灯光下‘活’起来,为观众揭开战国时代中山国的神秘面纱。”河北省杂技团演艺有限公司副经理魏银拴表示。


  在排练现场,记者看到多件中山国的重器、国宝级文物轮番展现。山字形礼器、双翼神兽、四龙四凤方案、虎噬鹿屏风座、透雕夔龙玉佩等中山国国宝级文物,以纱幕投影、道具设计、舞台美术等不同形式出现。第一幕中出现的道具中幡顶端为山字形器,第三幕中根据十五连盏灯造型制作的道具“滚杯”造型新颖。最抢眼的,当属第二幕中出现的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女演员身着与之相统一的服装,糅合杂技表演,仿佛方案上的龙和凤活了过来。


  据悉,为更好地呈现中山文化,创作组查阅大量中山国的相关资料,多次到河北博物院,跟研究中山国文物的专家以及中山文化研究会的专家交流,了解中山文化的特征。并且专门组织演员到河北省博物院参观中山国文物,对在演出中出现的中山国符号如山字形器、铁足大鼎、双翼神兽以及中山篆文字等加深认识,使演出更具有代入感。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杂技家协会主席边发吉对该剧的题材、结构、创意等方面以及演员的舞台呈现给予了极大的肯定和鼓励,并对衔接、节奏、逻辑关系、舞美、灯光等不足之处多次进行了现场指导,希望河北省杂技团今后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型发展方面做出更多有益探索。


  想象 让跕屣舞起来  

  《史记·货殖列传》记载:“(中山国)女子则鼓鸣瑟,跕屣,游媚富贵,入后宫,跕诸侯。”可知中山国当时音乐与舞蹈举世闻名,具有独特的风格特色。


  在《梦回中山国》的内容设计中,专门加入阴姬跕屣而舞的情节,试图还原这种轻盈的舞步。该剧编剧刘浩琳介绍,从字面意思上看,跕屣是女人们穿着无根的小鞋,踮着脚尖轻轻走路的舞步。史书上对“跕屣”舞没有具体描述,创作组就以词意为基础,加以想象,并在舞蹈中融入了杂技的蹬鼓和肩上芭蕾。


  在实际演出中,跕屣主要体现在称王这一幕,阴姬在招待赵国使臣的宴会上表演了‘跕屣’舞,演员们穿着一种特制的半跟鞋,翩翩起舞,显得非常轻盈婀娜。


  自2018年11月首演至今,《梦回中山国》已在河北石家庄市、河北平山县、广西南宁等地进行演出,观众反响强烈,好评不断。河北省文史馆馆员、省中山国文化研究会会长张志平表示,杂技剧《梦回中山国》把杂技艺术和中山国历史结合的如此完美,给历史插上艺术的翅膀,令人叹为观止,期待该剧成为河北艺术的一张名片和品牌,走出河北,走向世界。


  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巡视员梁扉称,该剧融杂技、历史、文物为一体,是一次完美尝试和成功的范例,这标志着河北省舞台艺术创作实现历史性的新突破,这对河北省艺术创作工作具有重要的示范引领意义。


上一页: 全国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选揭晓河北省5件作品获奖 下一页: “我和我的祖国”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书画摄影展开幕

分享到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