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书画院组织了一次特殊意义的新年联谊会,组织书画家企业家到千年古县武强县探寻感悟武强年画的艺术魅力。大家慕名来到武强年画博物馆,跟随解说员周颖的精彩解说走进了这所艺术殿堂。
武强年画博物馆是全国第一家年画专题博物馆,座落在武强县城,既是年画艺术之乡的象征,又是展示、研究农耕文化的艺术殿堂。该馆占地总面积25100平方米,建筑面积5400多平方米。馆藏文物10000余件。现有5个展厅和一个仿古年画作坊,使历代流传的“四大发明”之一的雕版印刷术这一古老工艺得以很好地保护和传承。陈列共分六部分:(1)年画的源流与发展;(2)历史上的辉煌成就;(3)具有革命传统的近、现代武强年画;(4)目前年画发展的新格局;(5)各地年画呈异彩;(6)传统工艺作坊。整个陈列新颖别致,既富有新的时代气息,又有浓厚的民族、民间特色。
武强年画历史悠久、博大精深,2003年入选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首批十大试点,2006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武强年画艺人十余人被评为民间工艺美术师,马习钦被评为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郭书荣被评为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近七年来,中央电视台、天津电视台、香港凤凰卫视、日本广播协会等百余家新闻媒体拍摄武强年画专题片在黄金时间播出,武强年画声誉日隆,影响深远。
走过贴满年画的走廊,一幅“六子争头”图引起了大家的的注意。“您先看看图上到底有几个小孩?”讲解员周莹神秘地笑笑。“虽说上面只有3个小孩头,但应该是数肚兜的,一共6个肚兜,再仔细看就能看出有6个小孩,这可是我们武强年画的代表性作品。” 巨型的走马灯悬挂在屋顶上,红色的花瓶嵌着牡丹花象征着平安富贵,墙上的巨制图再现武强南关画业盛景,民居屋里展示年画的张贴方式,屋子墙壁上的对联“竹林马蹄明月上,青山雨过白云飞”则远看是字,近看是图……欣赏着这里的每一张年画,都不得不感叹民间智慧的魅力。 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协会主席冯骥才到武强调研抢救民间文化遗产时,详细考察武强年画博物馆内收藏的历代年画古版和年画珍品后,当场挥笔题词,“应说年画百家好,自是武强天下雄”。
武强年画产生于宋末元初,明、清两代最为鼎盛。相传,明永乐年间,山西省洪桐县艺人到此以后,促进了这一艺术形式的发展。起初是民间画家亲笔画,逐渐发展成刻版印刷,以至全部套版印刷。那时人烟稠密的武强南关,便是"家家点染,户户丹青",形成了中国北方最大的木板年画产地之一。到了清乾隆、嘉庆时进入全盛时期,当时,全县各种年画生产厂家和作坊达到近千个,从业者万余人。据有关史料记载,当时被称为年画之乡的南关,拥有144家画店,周围40多个村庄数以千计的农户有年画作坊,其中规模较大的"四大家"在外地设有160多处批发店,行销河北、山西、陕西、内蒙古、辽宁等十几个省(年销量达亿张)。 后因地理交通状况的变化而逐渐衰微,民国时期的战乱导致武强年画业迅速萎缩,仅有四十余家画坊开门经营。20世纪40年代初,武强年画艺人与晋察冀边区的美术工作者一同创办“冀中年画研究社”,1947年又在此基础上成立了“石家庄大众美术社”,武强年画由此得以复兴并有所创新。1949年后,武强县40家画业作坊合并为武强画厂。武强年画几经沧桑,到1980年成立了“武强年画社”,武强年画得以正式出版发行。它对武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过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杨柳青年画的细腻繁复、富丽多彩相比,武强年画更有农村气息,风格粗狂,色彩简单浓烈,颇受欢迎。1985年,建立了武强年画博物馆。1993年,武强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木版年画之乡"。
书画家、企业家们参观后感动感叹感触颇深。
1、要经过复杂的工艺流程和画匠们艰辛的劳作才能制作出看似简单的年画。
不看不知道,一看真奇妙。每种颜色就需要一个模板,制作一幅年画,往往需要多个模板和几十块的套色木板以及多个工艺流程,一个也不能少,一点也不能马虎。年画传承了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雕版印刷术,其制作流程“绘、刻、印、裱”全部为手工工艺。地方特色鲜明,乡土韵味浓厚。2006年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国内外专家学者誉为“农耕社会缩影”、“东方圣经图解”。
2、年画博大精深寓意深刻,渗透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农民的聪明智慧,展示的是劳动人民的喜怒哀乐文化信仰和美好祝愿。
每件物品每个动物都隐藏着某种寓意某种象征。必须是有思想的作者,才能制作出精美的年画。年画画面线条单纯、色彩鲜明、气氛热烈愉快,如春牛图、岁朝图、嘉穗图、戏婴图、合家欢、看花灯,胖娃娃等,并有以神仙、历史故事、戏剧人物作题材的。颇多作为门画张贴之用,夹杂着“神祇护宅”的观念,如“神荼郁垒”、“天官”、“秦琼敬德”等,体裁(或形式)有门画(独幅和对开)四屏条和横竖的单开独幅等。宋代已有关于年画的记载,目前见到最早的一幅木版年画是南宋刻印的《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清代中期,尤见盛行。建国后,年画在传统的基绌上推陈出新,丰富多彩,更为人民群众所喜爱。
3、年画是民俗文化的教科书,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和极高的艺术价值人文价值。
武强年画蕴藏着农耕时代中国民间立体形象,广角的生活与社会,还有过往不复的精神情感,因此被誉为"农耕社会的百科全书"、"古代贴在墙上的电视"。是传承传统文化、营造好的家风、净化社会风气、建设和谐社会幸福家园的载体。年画艺术,是中国民间艺术的先河,同时也是中国社会的历史、生活、信仰和风俗的反映。每逢过农历新年时买两张年画贴在大门上,差不多每家都是如此,由大门到厅房,都贴满了各种花花绿绿、象征吉祥富贵的年画,新春之所以充满欢乐热闹的气氛,年画在这里面起着一定的作用。大抵比较富厚人家,在厅房总喜欢悬挂老寿星、紫微星、福、禄、寿等。至与梅兰竹菊等花鸟图,自然亦在欢迎之列。
4、具有工匠精神是制作年画的必要条件。
制作年画不能一蹴而就,心浮气躁急功近利做不成年画。作为画师画匠,必须耐得住寂寞、平心静气、乐业敬业专业执着、用心用情用智创作、精雕细刻精益求精,才能制作出人们喜爱的有年味的老玩意。
5、年画是图说的历史教材,是扬正气接地气、弘扬主旋律、扶正祛邪的工具载体和武器。
年画艺术也在与时俱进,及时反映当时的重大事件。近代农民创作的禁烟抗英、民国风情、打土豪分田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军民鱼水情、抗美援朝的年画,把人们拉回到激情燃烧的岁月。还创作了《抗击非典》、《抗震救灾》、《林秀贞》、《奥运》、《改革开放30年》、《祥和世博》等一大批优秀的年画艺术作品,以及深受年轻人喜爱的影视、卡通、体育等新题材的年画内容。王玉鹏馆长说:“年画不能只停留在过去的场景上,需要与时俱进,反映现代生活,丰富其作品内涵,要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激起自身兴趣,才能真正喜欢上年画”。
分享到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