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文化网 >> 非遗

河北平乡五座楼村梅花拳

2019-02-17 作者: 王智丽 傅志民 来源: 访问量:162

微信图片_20190217114258.jpg


一场瑞雪普降,给今年的春节增添了不少年味。早上六点,我们从石家庄出发,赶赴邢台的平乡县五座楼村,采访梅花拳的一个纪念活动。消息来源于一个媒体同行,出生于河北平乡县的他,从小练习梅花拳。听他说,之所以称为梅花拳,是因为创拳者西周时期的东方离,当时看到雪中的梅花有感而发,才把拳的名字命名为梅花拳。那么,我们今天也就附庸风雅,来一个了踏雪寻梅!


车到平乡,五座楼村的梅花拳传人王增臣正在通往村子的路口等着我们,他握手的力气很大,我问他这是否源于梅花拳的功力,他憨厚地笑着回答我,练舞之人,不经意间手劲大了,不好意思啊。


2.jpg


文武兼备梅花拳


王增臣给我们介绍说,梅花拳,亦称梅花桩,是中华武术中一个古老拳种,在我国晋冀鲁豫地区有着广泛传播和影响。


梅花拳的基本内容包括文理和武功两大部分,讲究文武结合,文理指导武功,以武强身,以德育人。梅花拳的文理吸收了佛、道、儒三家的思想成分,融合了八卦、阴阳五行等精义妙法,要求练功者身心并练,做到文武兼备。从武功层面看,练习梅花拳从基本功开始,主要包括拳法、腿法、腰法、步法等内容。在文理、武功的关系上,梅花拳强调以文养武,以武济文,指导思想和具体套路均遵循中国传统文化“五行八卦九宫太极无极”的哲学原理,因此梅花拳又被誉为“文化拳”。


1.jpg


2006年,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邢台梅花拳”赫然在目。邢台梅花拳,伴随着河北历史的发展绵延不断,并与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联。比如在一百一十多年前的义和团运动中,梅花拳就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甚至有人说,没有梅花拳就没有义和团。在中国反帝反封建的历史大潮中,梅花拳的文化价值和社会影响可见一斑。


5.jpg


轰轰烈烈的义和团运动,是我国近代史上波澜壮阔的篇章,也是梅花拳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一页。义和团的最早首领和发起人赵三多就是出生于邢台威县的梅花拳第十四代传人,因为担心起义失败累及梅花拳,将梅花拳改名“义和拳”。因为梅花拳极强的凝聚力,周围的弟子一呼百应,从此,梅花拳威震华夏。


今天的活动,是为了纪念祖籍五座楼村的梅花拳第十代宗师王河清,义和团时的总教头。自2006年邢台市政府将王河清墓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以来,纪念活动已经连续举办了十二届。


微信图片_20190217104721.jpg


纪念也是守护


车还没走进村子,远远看到一座雄伟牌坊,旁边还有一个简易的戏台,在空旷的原野中显得很醒目。戏台上方,拱形门上悬挂着一行醒目的大字:“纪念梅花拳宗师王河清第十三届武术文化节”


王增臣说,每年的正月十二,都是五座楼村最热闹的一天,也是梅花拳弟子聚集切磋武术的节日,四面八方的梅花拳弟子纷纷赶来。附近的平乡、广宗、威县、南和居多,还有来自省外山西、山东、河南、江苏等地。


6.jpg


王增臣是王河清的直系后人和五座楼村梅花拳的代表人物,整个活动都是由他策划组织,已经忙活了好几天。


在戏台不远处,王河清的墓地里,4米高的墓碑是2007年重新修建的,墓碑由燕子杰和路遥题文。燕子杰,山东大学数学院教授,也是我国著名的学者武术家,梅花拳第十七代弟子,多年来义务传授梅花拳武功,弟子遍布世界各地。路遥,山东大学历史院教授,几十年如一日致力于梅花拳的研究,也是国内义和团史和中国近代史方面的研究专家。


微信图片_20190217114155.jpg


王河清自幼受名师传授梅花拳,精通文理,武艺出众,且擅长医术。从中年开始,他的足迹踏遍了山东阳谷、白帝、汶上、郓城、衮州、曲阜、梁山等地,传播梅花拳的同时行医治病,留下了许多“扶危济贫,除暴安良”佳话,被人称为“东南半边天”。


19世纪90年代初,山东梨园屯反教会事件时,王河清曾被邀请参加义和团首领赵三多的亮拳示威。1898年10月,南宫蒋家庄义和团祭旗起义时,他被推为总教头。


谈到这个声名显赫的祖辈,王增臣和五座楼村的梅花拳弟子都深感骄傲,有关王河清的奇闻轶事也被些许神化:一个铜烟杆挑起个大石碾,路遇葬礼让死者起死回生……


9.jpg


岁月悄然流转,梅花拳同祖辈的故事一起代代相传,五座楼村的生活也因为这些故事而与众不同。在这里,80%的村民都练习梅花拳,强身健体的同时,文理师傅还能帮助村民解决各种问题,从风水、到治病、到答疑解惑,农村社会有自己的规则和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梅花拳传承下来的文理知识吸收融合了许多传统文化的精髓,自然也就成为这方百姓的精神家园。


紧挨墓地,是刚刚修建的王河清纪念馆,纪念馆里,王河清的画像前面,前来拜祭的村民络绎不绝。王河清纪念馆是由王增臣的姐姐王凤存牵头,村民们集资修建的。在当天的活动现场,一个简易的捐款箱前,村民和来自四面八方的梅花拳弟子奉上自己的心意,多的上百,少的只有一毛钱,但是没有人去计较多与少,在这里,大家都在尽力纪念和守护他们独有的精神家园。


微信图片_20190217114137.jpg


传承,但从不束缚


纪念活动快开始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村民涌向戏台前的那片空地,小商小贩也聚集来了,孩子们奔跑着嬉戏打闹。


同其他梅花拳的活动一样,关键环节是展示和切磋武艺。锣鼓喧天,威县的梅花拳弟子首先献上了舞狮表演,糅合了梅花拳武功的表演,趣味中颇见功力。然后,来自各地的梅花拳弟子拿着自己的武器纷纷上阵,其中有七八十岁的老者,也有十几岁的少年。



王健是王增臣的儿子,板寸、一身白色练功服的他代表五座楼村抢先登场。王健现在山东艺术学校任教,业余时间开武馆,免费传授梅花拳。


自古以来,梅花拳一直在悉心传承,“天下梅拳是一家”,梅花拳的弟子谨遵师训,不图名、不图利,为了将这个拳种发扬光大而东奔西走、切磋交流。同时,梅花拳从不固步自封,一直在不断地拓宽视野,积极创新。正如王增臣所说,“既能超凡脱俗,又能随缘入世”,任何一种事物,如果不能与当下社会的发展相契合,就会被历史的长河所淘汰。


微信图片_20190217105001.jpg


或许,正因为梅花拳充满着创新的精神和包容的思想,数百年来,梅花拳一直保持着蓬勃旺盛的生命力,不仅在国内影响越来越大,而且逐渐跨出了国门,产生了极大的国际影响,为国家文化交流发挥着积极作用。


当我和王增臣聊天,对他所说的梅花拳能够帮助村民化解灾难、医治顽疾而有所怀疑并不断追问时,他说,也许很多人认为这是迷信,站在自己的角度说别人的信仰是迷信,这从人类学的角度来说,是不正确的。农村不同于城市,没有现代的生活条件,没有心理医生,村民有了不能解决的问题来找文场师傅帮忙解决,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大有益处。


微信图片_20190217114222.jpg


王增臣正忙着和来自各地的拳友切磋交流,我们没有打扰他,悄然返程。


路过村口,那个简易戏台上还在进行着各种表演,锣鼓、鞭炮,与周围的原野、村落,形成了一种特有的生活味道。


恍惚间,觉得这里好像是另外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有我们从未体会过的某些东西,充满着玄机与魅惑。很羡慕这个世界的人们,一直有个精神家园可以依傍。纵使外面的世界百转千回,在他们的血液和空气里,始终有种力量在默默坚守。


微信图片_20190217114308.jpg


一天的时间,一个村落,不论是时间还是空间,似乎都不足以让我们去了解梅花拳这个古老而深厚的文化遗产。但是,它历经几千百年仍旧枝繁叶茂的生命力,它在一些历史的紧要关头勇于亮拳、把民族大义的旗帜高高举起的铮铮风骨,它穿越岁月风尘,如今依然影响着一方人群价值观的凝聚力和它丰富而深邃的内涵,都让我们深感震撼。梅花拳,这扇在我们面前刚刚打开的门,似乎充满着玄机,吸引我们走进、思考、感悟。


微信图片_20190217114251.jpg


上一页: 《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志(2004—2014年卷)》出版 下一页: 知识性、趣味性凸显浓浓年味 河北武强年画展在京“迎春送福”

分享到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