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文化网 >> 文化访谈

河北博物院:让每一件文物“活”出精彩

2016-11-16 作者: 来源: 访问量:358


河北博物院:让每一件文物“活”出精彩



   “汉代王室文物展”赴广州南越王博物馆展出



   由山西博物院、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河北博物院联合主办的“晋国霸业——山西出土两周时期文物精华展”在河北博物院开展



   由河北博物院、海南省博物馆主办的“南海归帆——西沙华光礁Ⅰ号沉船特展”在河北博物院举办



   “文博讲坛”第100期,河北省文物局局长张立方主讲“为何要保护好老祖宗留下的宝贵文物”讲座



   专家做客讲坛,向听众作深入介绍和解读《资治通鉴》



   “缤纷敷彩——欣赏武强年画”活动现场



   2016年中日传统文化交流与体验活动现场



   文创产品——小玉人系列



   文创产品——龙飞凤舞大方巾



   文创产品——汉代纹饰大爆炸针线盒



   文创产品——插画系列



   李秋云  黎  波  崔大伟


   “提起博物馆,大家以前都认为那就是文物仓库,现在不同了,那里是有展览可看、有故事可听、有文化血脉可供感受的精神高地。”石家庄市民张文学说,以前去博物馆,多是在门前广场上走走看看,喂喂鸽子,如今更吸引他的是展览,是文物背后的故事。

   百姓的一句家常话,道出了河北博物院在民众心中的新形象。今日,不仅博物馆的功能定位悄然发生了变化,文物也不再是少数人的专用词汇,而逐渐成为“中国故事”的代名词。

   2016年,对于文物和文物工作者来说,都是不平常的一年。4月,全国文物工作会议在京召开。5月,文化部等部门出台《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若干意见》。身处京畿之地的河北,河北博物院以传播燕赵文化为己任,以讲好“河北故事”为出发点,发挥省院的龙头作用,主动探索,让库房里的文物活起来,让社会教育动起来,让文化产品创起来,在让文物融入现代生活的路上着实探出了一大步。

   内外兼修 拓宽办展思路

   陈列展览是博物馆工作的核心。河北博物院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院藏文物达24万余件(套),现开放9个常设陈列,展出文物5000余件(套)。

   为了做好展览,河北博物院拓宽服务思路和领域,创新服务项目,按照“假如我是观众”客户导向,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以做好基本陈列、引进临展、举办外展相结合的组合拳,把精彩送给观众,让博物院真正成为了民众的“走心场所”。

   九大陈列,十大珍宝。目前,全面展示河北文化的常设陈列有“石器时代的河北”“河北商代文明”“慷慨悲歌——燕赵故事”“战国雄风——古中山国”“大汉绝唱——满城汉墓”“北朝壁画”“曲阳石雕”“名窑名瓷”“抗日烽火——英雄河北”九个,全部免费开放。其中“大汉绝唱——满城汉墓”陈列荣获第十二届(2014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精品奖;“战国雄风——燕赵中山”陈列荣获第十三届(2015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优胜奖。据统计,2015年河北博物院免费开放共315天,接待观众77万人次。

   在浩瀚文物中,最闪亮的当属 “十大珍宝”。2014年6月11日第六个文化遗产日当天,经过公众投票和专家评议等程序,刘胜金缕玉衣(西汉)、中山王 铁足大铜鼎(战国)、长信宫灯(西汉)、北齐文宣帝高洋墓墓道壁画(北齐)、彩绘散乐图浮雕(五代)、透雕龙凤纹铜铺首(战国)、错金银四龙四凤方案座(战国)、错金博山炉(西汉)、错金银虎噬鹿屏风座(战国)、青花开光镂雕红蓝釉花卉大罐(元)十大珍宝公布,引起社会公众广泛关注。

   引进资源,办好临展。根据各类观众的不同文化需求,河北博物院积极推出各具特色的临时展览,仅2015年就达25个,内容涵盖文物、科技、艺术、历史等多个领域,满足不同人群对博物馆常办常新的文化诉求。如从故宫博物院引进的“天保九如——故宫藏99如意展”,展出故宫藏99件珍贵文物;从自贡恐龙博物馆引进的“恐龙来啦”展览,寓教于乐;“奔向未来——儿童数字化游乐空间展”从加拿大引进全球最前沿的数字化活动项目,成为孩子们的乐园;“西方绘画的回归——马库斯·吕佩尔茨 德国新表现主义大师展”将德国新表现主义大师的作品引进等。2016年已举办临时展览21个,其中包括从山西博物院引进“晋国霸业——山西出土两周时期文物精华展”,从海南省博物馆引进“南海归帆——西沙华光礁Ⅰ号沉船特展”,从天津自然博物馆引进“会飞的花——世界珍稀蝴蝶展”等。

   走出大门,推介外展。在引进展览的同时,河北博物院也积极筹办文物进行外展,加强对外传播。其中“汉代王室文物展”“战国雄风——古中山国”最具代表性。“汉代王室文物展”自2015年9月与大连现代博物馆合作展出,引起民众和业界广泛关注,至12月13日结束时参观人数总计26.1万人次。近百件(组)河北地区汉代王室文物精品,为人们还原了2000余年前汉代王室贵族们生前身后奢华的生活画面。随后该展又巡展于唐山、长沙、广州、南宁等地。目前此展展期已排到2017年春节。“中山风云——古中山国文物展”外展2015年12月首展于山西博物院之后,2016年又在甘肃省博物馆展出。110件套文物为观众展现出“战国第八雄”这个神秘王国的侧面。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平台上,河北文博系统积极对接京津,三地共谋发展,盘活文化资源,服务三地百姓。由三地首次协作联办的“地域一体·文化一脉——京津冀历史文化展”自2015年开展以来,先后在三地展出,引发业界关注。“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更多的人领略到京津冀文化的底蕴和魅力,实现三地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河北博物院院长罗向军透露,近日三地还将推出“金玉满堂——京津冀古代生活展”,今后三地的合作将会更频繁、更深入、更见成效。

   “博物致知” 构建传统文化大课堂

   “我们的文化自信从哪里来?从文化血脉中来,从具有‘造血’功能的博物馆教育中来。”罗向军表示,博物馆的终极目的是传承文化、教育民众,因此我们的使命就是做好“河北客厅”,让外国人了解中国,让外省人了解河北,让本省人增强文化自信。

   “文博讲坛”是河北博物院主要面向成人推出的公益讲座,内容涵盖传统文化、文物考古、书画鉴赏、艺术品鉴等多个领域。2016年5月1日,河北博物院“文博讲坛”迎来了第100期讲座。这一期的主讲人是河北省文物局局长张立方,题目为“为何要保护好老祖宗留下的宝贵文物”。截至10月底,该讲坛共推出127期讲座,受益观众超过1万人次。

   “文博讲坛”总策划罗向军介绍,该讲坛已成为博物院重要的传播平台。2014年6月9日河北博物院揭牌暨正式开放仪式后,邀请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作了“城市文化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专题讲座,给“文博讲坛”奠定了高起点和以名师名家主讲的基调。

   退休工人张振辉是讲坛的一位“骨灰级”粉丝,他100多场讲座期期不落,每次都坐在前排,拿着笔记本认真记录。他在长达8页的信中写道:“省博每个星期开展的重头戏‘文博讲坛’,我期期必来,场场必听。‘文博讲坛’的讲座是系列型的,有故宫系列、琴棋书画系列、唐诗宋词元曲杂剧系列、河北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河北物质文化遗产系列等。一年50多场讲座听下来,每一次的讲座老师不同,讲座内容各异,讲座不是比武招亲,真的比较不出来谁讲得最好,只能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见识众多业内精英、文化学者、大学教授们的精彩演讲,欣赏他们各异的风格,真是各有各的风采,如同在文物展厅里欣赏不同的珍宝,让人看到文化领域的百花盛开,感受到知识的无边、学海的无涯。听讲座是一种愉悦,是一种汲取多种营养的学习,是一种精神的高级享受。”

   两年来,先后有90余位名家名师在“文博讲坛”进行讲座。借此“文博讲坛”的组织者也建立起了以省内外博物馆领域专家为基础、以知名大学教师和研究院学者为补充的开放式专家库。

   针对未成年人,河北博物院着力搭建平台,营建“第二课堂”。“快乐学堂”是河北博物院为广大少年儿童打造的学习园地,它以博物院深厚的文物资源和河北省悠久的文化资源为依托,通过丰富多彩的内容形式,让孩子们在快乐学习中了解文物、感受历史、陶冶心智、愉悦性情。

   “快乐学堂”不仅有独特的授课内容,还专门设有动手项目。比如“铜漏壶——古代的时钟”是为孩子们介绍漏壶的计时原理,并教孩子们利用矿泉水瓶制作“简版漏壶”,感受水滴滴落与时间的对应关系。“错金博山炉——体验古人的熏香艺术”是利用博山炉复制品为孩子们进行熏香演示,在袅袅香烟中体会古人的生活意境。“燕国瓦当——古朴的纹饰艺术”是为了引导孩子们欣赏瓦当的纹饰之美,并利用陶泥动手创造属于自己的瓦当等等。

   “文物中的古代科技”“文物中的古代生活”“文物中的美术”“节庆年俗喜乐汇”“河北传统文化艺术”和“经典电影中的河北抗战故事”等均是“快乐学堂”的内容体系,现已开发60节课程,成了儿童的“快乐大课堂”。

   目前,4岁至15岁的少年儿童都可在博物馆里找到适合自己的暑期活动;除了“快乐学堂”,还有“小小美术家 快乐临壁画”“博物馆里的动物世界”“打开博物馆之门快乐暑期”“博惠万民文化行”等多个品牌教育项目。这些活动形式丰富、动静结合,涵盖文物、遗址、非遗、典故等不同层次,满足儿童不同种类的文化需求。

   为了让更多的公众享受博物馆的文化服务,河北博物院还精心打包每一项院内教育活动,主动走出去,深入学校、社区,开展了多种多样的馆外服务,“快乐学堂进校园”“博惠万民文化行”等品牌活动支撑了一座“移动博物馆”。

   文物走下“神坛” 信仰走进文创

   罗向军认为,文创产品是博物馆展览和教育功能的延伸,是盘活文化资源的一种途径,也是人们与历史零距离接触的一座桥梁。通过对文化历史资源的认真梳理,以文创产品为媒介,以创意性的设计为亮点,可以将历史中蕴含的未被发掘的技术、工艺、审美等优秀元素传播弘扬出去。

   “从零开始,到小有名气,河北博物院文创商店经历了快速爬升阶段。无论是自主产品设计研发种类,还是自主产品销售比例,都排在全国前列。”罗向军介绍。该博物院的文创产品商店在2014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当天试营业。

   如今,走进河北博物院的文创商店,卧羊灯首饰盒、说唱俑的存钱罐、迷你文物图案纹饰掌镜、山字形器真丝绒围巾、金玉满堂和山字形器纹饰系列箱包、十五连盏铜灯U盘……许多熟悉的文物形象已触手可摸。在长信宫灯系列产品展区,既有3D技术的青铜贴金工艺品,也有精美的数据U盘、鼠标垫、杯垫、文具、钥匙链、冰箱贴、毛巾等文创产品,设计精巧,引人瞩目。

   河北博物院为满足公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不断探索文化产品的设计开发,不断丰富文化产品种类,努力将文化产品商店打造成博物馆“最后一个展厅”,让观众把博物馆“带回家”。截至2015年底,商店全年提供给观众的文化产品种类达2209种,比2014年增加417种。2016年4月在北齐佛首回归之际,为配合星云大师一笔字书法展,博物院专题设计开发释迦牟尼佛瓷板画、释迦牟尼佛首磁盘、佛首耳机等文创产品九大类14种,展出与星云大师相关的图书、字画、书签、服装、饰品、背包等156种文化产品。2016年7月,配合“会飞的花——世界珍稀蝴蝶展”,在展厅设置蝴蝶产品专柜,展出蝴蝶标本、蝴蝶饰品、蝴蝶书签、蝴蝶灯等28种相关文化产品。

   2015年,该院参加六个全国性文博会和产品展览,共展出120余种1.4万多件原创文化产品。该院研发的“汉代绢纹针线包”获中国博物馆协会文创产品专业委员会颁发的“中国博物馆十佳文创产品奖”;“孩儿垂钓熏香盘”在获得第二届“全国博物馆文化产品创意设计推介活动”最具人气奖之后,在2016年“全国文博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工作推进会”暨“让文物活起来——全国文博单位文化创意产品联展”上,又以第一名的成绩获“最佳创意产品奖”。

   结 语

   “第一,文物要动起来,走出库房方见阳光;第二要讲好文物背后故事,见人见物见生活,看见活化的历史。”罗向军的两句话指出了河北博物院今后事业的发展。

   目前,在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河北博物院以陈列展览、社会教育、交流互访等多种形式,创新工作,扩大交流,焕发文物光彩,唤醒文物灵魂。2014年以来,按照建设世界一流博物馆的目标,河北博物院先后派员赴日本、意大利、香港、韩国和我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进行文化交流,吸收外来元素,远播燕赵文化,让博物院真正成为传播中华文明的窗口。

   河北省文化厅党组书记王离湘曾说:“我们必须用艺术抵抗遗忘,激活民族文化的DNA。”面对24万余件(套)藏品,河北博物院已经打开大门,敞开怀抱。罗向军坦言,她要带领她的团队讲好“河北故事”,在文化血脉中传承信仰,让每一件文物都“活”出精彩。



上一页: 没有了 下一页: 第十届中国评剧艺术节圆满闭幕

分享到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