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文化网 >> 博物馆

菩提华光——河北博物院藏铜佛造像展解读

2018-09-07 作者: 河北文化网 来源: 访问量:84

佛教造像因信仰而产生。由于所依据的经典不同,以及不同时代审美观念的变化和地区造像传统与工艺的差异,从而出现多种姿态、多种风格的造像。常见的造像有佛、菩萨、本尊、护法、祖师、罗汉、弟子等,他们与代表涅槃的塔,共同构建出佛教信仰的基本样貌。


1.jpg


中国佛教造像分为汉传佛教造像与藏传佛教造像两大类,它们在题材、风格上有着明显的区别。汉传佛教造像主要接受的是印度大乘佛教的影响(1-7世纪),从犍陀罗、马土腊等地的造像风格和表现手法传入我国,经过千余年的演变,更多地呈现出汉民族的形体特征和审美理念。藏传佛教造像主要接受的是印度密教流行期(7~12世纪)的东印度、尼泊尔、斯瓦特、克什米尔等地区佛教造像艺术的影响,融合了藏民族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表现形式,造像品类繁多,形象多变。


2.jpg


造像除了可以表达宗教信仰外,其本身的艺术价值也弥足珍贵。河北博物院收藏有十六国至清代的铜佛造像数百尊,我们从中遴选出部分精品造像,奉献给各界观众。


佛教艺术的时代性极其明显,100年就会有一种更替,且更替显著。也许每个时代就有着每个时代的性格,表现在艺术上。或者说每个时代有着每个时代的艺术的“意”在里面。


3.jpg

铜鎏金禅定坐佛像  北魏


北魏时期造像的发型、眼睛与十六国佛造像相同,变化在于面相方圆,略瘦,额头较宽;衣着多为身着通肩式或袒右肩式大衣,呈U型或V型对称分布,衣纹深刻,线条隆起。


4.jpg

铜禅定坐佛像  北魏


尤其是其背光不再是同心圆,而是多呈莲瓣形;头光多为圆形,外面有一圈莲花瓣。


5.jpg

吕敬祖造铜鎏金弥勒佛立像  北齐


北齐时期的佛造像越来越“胖”了,五官线条日渐柔和,头部肉髻出现了浅雕式的螺型发纹。


6.jpg

清造铜鎏金观世音菩萨立像  北齐


虽然脸部越来越胖,但是佛像身材还是非常修长的,肩宽腰细,但绝不是现代人喜欢的“倒三角”体型,而是整体看起来呈圆筒型,因为造像上身敷搭双间式外衣,下身着裙,衣服轻薄贴肉,衣纹线条简洁。从侧面看,造像的腹部略向前凸起。


7.jpg

菩萨三尊立像  隋


到了隋代,佛造像已经相当“胖”了:面相丰满圆润,眉毛纤细,鼻梁挺直,唇线分明,神情平和。 


微信图片_20180907111430.jpg

王罗侯兄弟造铜鎏金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像  


此时的佛造像头顶肉髻已经全是螺纹发,菩萨多戴花冠。


1.jpg

大势至菩萨立像  唐


唐朝时期佛教造像写实且充满动感。


因为理学的兴起,人们印象中宋代是一个古板的朝代,实际上,宋代是富于个性的时代,这在造像上反映明显。


2.jpg

铜水月观音像  宋


水月观音,是佛教三十三观音之一。水月观音图像最早出现于唐代中期,周昉依据密教的“空性”思想,“妙创水月之体”,“都人士庶,观者以万数”,“无不叹其神妙”。宋辽金时期水月观音造像最为流行。


3.jpg

铜漆金释迦牟尼成道像  明


明代造像身躯饱满,线条简洁流畅,富有整体感。这一时期佛像又回到传统审美中:面相丰润,细眉长目,高鼻,薄唇,额头较宽,大耳下垂,表情庄重而不失柔和。


清代佛造像的工艺已经登峰造极。



6.jpg

十一面观世音菩萨立像  清

上一页: 《菩提华光——河北博物院藏铜佛造像展》即将开展 下一页: 河北博物院举办“木秀其荣——刘秀荣评剧艺术回顾展”

分享到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