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
这个春天,传出一个个关于文化旅游的好消息:3月20日,文化和旅游部正式亮相。接着,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
“花香纷飞,正是春带夏来时”。
这个初夏,漂浮着文化和旅游融合的东风,吹佛着乡村的古今、矿山的岁月、古城的文化,让人感到、看到、触摸到文化在历史长河中屹立不倒的坚韧脊背,迎来的必将是满园春色,满目芳华。
让文化成为推动发展全域优质旅游的先导
河北是个旅游资源大省。红色的、历史的、自然的、现代的,交织在一起。如何形成规模、科学合理配置资源,近年来,河北一直探索“叫卖文化”的路子。
2016年初,河北省委、省政府提出要求充分利用河北旅游具有美好发展前景和无限发展商机的优势,精心包装重点旅游项目。
河北省旅游委不负众望,瞄准保定地区的涞水、易县、涞源三县展开了由地质环境到可供给项目的详尽考察和论证,其中把挖掘完善清西陵、狼牙山等景区历史文化及故事作为重点,通盘设计了“三县成一线”吃、住、行、游、购、娱“无界限旅游资源配置”的格局,尤其是注意雕筑“文化先导”的亮点,将清西陵的历史、狼牙山的故事融入了导游词,通过“叫卖文化”,一改过去“干巴游览、理解多少算多少”的状态。同年9月,河北省在“涞易涞”三县召开首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隆重推出了“京西百渡休闲度假区”这一上乘产品,引起了中外游客的震撼。
“狼牙山五壮士,孩子只是在书本上见过。这回孩子身临其境,听五壮士的故事,看狼牙之峰,给其幼小心灵埋下了‘革命’的火种”。来自吉林省白山市“杨靖宇战斗过的地方”靖宇县的游客张淑芬这样说,有了文化内容,景区就有了灵魂,自然游客的观览质量就会提升。
在河北有着百年历史的工业重镇——唐山,彰显着转型成果的“开滦国家矿山公园”异常火爆。
笔者走进“开滦国家矿山公园”正是阳春三月。在游客如潮的簇拥下走进了中国铁路源头——唐胥铁路起始处的“中国铁路源头博物馆”……
蒸汽机车展厅内摆放着开滦工人新近复原的可以开动的“龙号机车”。矗立着“中国铁路源头”纪念碑、“中国铁路零公里”地标,会带您去追忆中国工业起步之初的艰辛坎坷历程和城市风情。
复建的中西合璧唐山老火车站,车站前摆放的锈迹斑斑的老式蒸汽机车及大型铁道装备,默默注视着满载游客的“中国铁路源头游”氢能源动力机车徐徐驶近,形成古老与现代的完美结合。
登上唐胥铁路景观天桥,俯瞰唐胥铁路起始之地,近听载煤机车轰鸣,远眺“中国第一佳矿”忙碌的大工业生产场景,感慨着中国铁路从蹒跚起步到如今“高铁领跑世界”的巨大嬗变。
“开滦,是中国煤矿的先驱。她不仅代表着唐山,而且,也代表着中国!她的故事,唤起的是中国人的心声!”曾经为煤矿工人的笔者激动了!
这些,都源于唐山充分利用厚重的历史积淀和典型的矿业文化,并以文化为先导,把生生不息的文化资源变为旅游产品,融合工业旅游之中,从而推动了城市转型升级和发展全域优质旅游。
深度推进文旅融合持续构筑全域旅游新业态
近年来,河北从古城到大院、从山区到草原、从海滨到乡村,无不把发掘历史文化遗存作为发展旅游的灵魂,坚持把文化做成旅游,用旅游带动文化,这种文旅融合推进,不仅使文化资源找到了新市场,获得了新发展,而且为旅游业增添了新内涵。
去年8月,河北开始“创建全域旅游示范省”以来,着力从激活文化资源入手,不断提高文化在旅游中的配重,使旅游成为文化的载体,让公众享有文化权益,成功探索出了文旅融合的新模式,成了全域旅游新业态和新的增长点。
以史为魂,文旅联姻,再造旅游竞争力。
正定有着1000多年的历史,厚重的文化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深远、持久、极具魅力的元素,让其走出了古城文化与旅游开发深度融合的“文化+旅游”的新路子……
晨钟暮鼓中,隆兴寺、临济寺里梵音袅袅,前来观览的游客络绎不绝;华灯初上时,繁华热闹的市井街巷,灯笼高挂,布幌摇曳,给人一种穿越千年时空的梦幻。
以文促旅,以旅兴文,按照“以节造势、以节兴旅”的思路,抓住“节点”,融入历史文化,擦亮了“古城古韵、自在正定”品牌,不仅展现了正定古城的历史文化特色,也提高了旅游竞争力。
以景为媒,串联成片,开辟了“古城+新区”、“美丽乡村+古城+滹沱河”多条精品旅游线路,按照历史文化走势,把分散的景区景点串成“画卷”、把“珍珠”串成“项链”,实现了从“门票经济”到旅游产业链全面开发的转型升级。
走进正定古城,仿佛走进了中国历史的博物馆,这里名胜古迹星罗棋布、稀世文物璨若星辰、翰墨丹青赏心悦目、诗书雅乐神韵悠远。正定就是依托这些丰厚历史文化资源,以打造中国文化旅游名城为目标,以旅游供给侧改革为主线,围绕“登得上城楼、望得见古塔、记得住乡愁”的“历史文化点”,让旅游成了强县富民的支柱产业。
深度彰显文化魅力推进文化旅游品牌体系形成
让经济因旅游而发展,文化因旅游而繁荣,城乡因旅游而美丽,人民生活因旅游更幸福,已成河北旅游人的使命与担当。
运筹帷幄的河北,正在围绕发展全域优质旅游的目标,推动“京畿福地·乐享河北”品牌建设,重点打造以承德避暑山庄、清东陵、清西陵等为核心的皇家文化旅游品牌;以金山岭、老龙头等为核心的长城文化旅游品牌;以直隶总督署、直隶书院等为核心的京畿文化旅游品牌;以西柏坡、狼牙山等为核心的红色文化旅游品牌;以沧州武术城、大运河旅游观光带等为核心的运河武术文化旅游品牌;以战国赵都、正定古城等为重点的历史文化旅游品牌,构建河北文化旅游产业品牌体系。
值得一提的是,为满足游客不断升级、日益多元的需求,河北全力推进文物文化旅游景区升级工程,依托丰富的文化资源,按照“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的方针,加强与文化、文物部门合作,在保留文化遗产和文物资源原生态的同时,通过对文物旅游产品和相关景区进行规划、串连、组合、包装、推介,科学融入旅游元素,完善旅游配套功能,增强游客参与体验,将文化产品转化成为深受游客喜爱的旅游产品,以旅游为载体促进文物资源的保护和发展,相互借势,相互推动,形成良性循环。
河北的物质文化遗产不仅类型齐全,而且数量巨大,现存不可移动的各类文物3万余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300处;各类博物馆及文物保护机构收藏文物百万余件,其中珍贵文物近6万件。长城、大运河、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清东陵和清西陵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承德、保定、邯郸、正定、山海关等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所有这些文物资源,构成了河北旅游文化中多彩的人文古迹景观,在中国旅游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河北在推动旅游业发展中注重将文化内涵贯穿到吃、住、行、游、购、娱等各个环节,用独特的文化品格和文化魅力诠释旅游,切实增强了旅游产品的魅力和生命力。
实践证明,旅游与文化两者融合程度愈深,旅游产品文化含量愈高,旅游产业链就愈长,附加值就愈大。
分享到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