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文保人员在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文物普查工作中,发现一通《御制正孔子祀典说》残碑,残高150cm,宽90cm,厚33cm,刻立于明代嘉靖年间。
《御制正孔子祀典说》残碑
碑为青石质地,碑首为拱形,浅刻二龙盘顶,居中篆书“御制”两个大字,碑身左右为花草纹饰,中间碑文皆为楷书。
查阅史书可知,《御制正孔子祀典说》是明朝嘉靖皇帝朱厚熜亲自撰文颁行,其根源是著名的“大礼议事件”。嘉靖九年(1530年)十一月,纂修《祀仪成典谕》过程中,大学士张骢提议:更正先圣先师祀典,建立启圣祠、更正孔子封号等一系列建议。这个提议,违背了历朝历代祭祀孔子的固有礼制,引发了朝廷的激烈争论。为了表明自己的态度,嘉靖亲作《御制正孔子祀典说》,通过御制文的方式,明确支持张骢的建议。《御制正孔子祀典说》颁布后,嘉靖逐渐开始掌握朝廷的话语权,此后的一系列措施,嘉靖把皇权牢牢掌握在手中。
《御制正孔子祀典说》残碑原位于唐山县文庙,文庙是为供奉祭祀孔子的场所,也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场所。
据《唐山县志》记载,唐山县文庙在县治西,洪武中,知县刘安礼创建,此后多次重修。据《文庙之图》记载,清代的文庙布局为坐北向南,依中轴线而建,三进院落,依次有明伦堂、先师祠、东西两庑、戟门、泮池、棂星门等建筑,东侧为儒学宅。
如今,唐山县文庙已不复存在,《御制正孔子祀典说》残碑的发现,对研究儒家文化,了解隆尧历史,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目前,《御制正孔子祀典说》已移入隆尧碑刻群集中保护。
分享到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