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文化网 >> 文化访谈

蹊园老人李明久说画画儿

2024-06-13 作者: 毛雨禾 来源: 河北文化网 访问量:11.72万

初冬的西山,绿意渐消,颓木裸岩,衬上清晨的灰白色,宛若李明久先生画中一景。

明久先生所住的“蹊园”,即隐于石家庄西山脚下。

明久先生毕业于哈尔滨艺术学院,师承关松房、王仙圃、尹瘦石等名家。1978年由黑龙江日报调入河北师范大学,来冀四十余年,教书育人,绘画生活,影响到河北美术几代人。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走进蹊园,先生书房,毡子上几幅未完成的画稿,让我们意识到年逾八旬的蹊园老人笔墨耕作未曾辍歇。相对而坐,半天畅聊,老人与绘画缠绵一生,画里往事画外音,不止于耳福,更漾于耳福之外。

谈兴浓处,令人慨叹: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记者:人不是一下子就学上门手艺,一般先由兴趣开始。您最早对画画产生兴趣是什么时候?

李明久:画画这个事儿……我出生在农村,隔壁邻居是我们家族的,我叫他三爷。我上小学的时候,他请来一位画家谱的民间画师,叫陈真,既能画画,又能说大鼓书。陈真来三爷家给我们画家谱,我就把临摹的画给他看,他说:“这孩子不错,画得很好。”夸奖了一番。那时候我的父母不太懂,但知道墙上贴的年画,陈真就告诉说学美术将来孩子也可以画这个。

后来上中学,遇上美术老师孙凤桐。孙凤桐老师挺看重我,觉得将来有培养前途。那时候我家境不好,有个收入还不错的姨资助我上学,孙凤桐老师喜欢喝小酒,我就经常给他买点酒,所以他挺用心教我。我走上绘画道路,和孙凤桐老师对我的关注特别有关系。

记者:刚开始画就是照着范本描?

李明久:那时候就是年画,一幅一幅的水浒木刻,照着描。就是有一种天生的喜欢。要说什么道理也说不清,但就认这个了,挺怪。

记者:学画画就得有天赋吗?

李明久:我觉得天赋这个说法挺有道理。有的人你怎么让他学,他也没兴趣,你怎么教他,他也画不好。有的人就特灵,你一说他就能表现出来。

记者:您家里边有没有出过跟艺术相关的人?

李明久:没有。祖祖辈辈都是种地的。后来有时候需要写简历,或者是和人谈起我的人生经历,自己也感觉挺奇怪,挺纳闷,怎么就跑到这条道上来了。

我中学毕业的时候,直接保送到邮电部的长春电信学校,就在长春市中央大街一号。电信学校属于理工科,我上课的时候画画,班主任老师知道后说:“你喜欢画画?把你的画拿来我看看。”给他看后,也没说什么,看完把画还给我,说上课的时候不要画,课外可以画。我读了七个月后觉得没劲,就要求退学,他问我退学后怎么办,我说我要考艺术院校,他还挺支持。后来到黑龙江日报,我还给这位老师打过电话,他说那时候就感觉我是不是走错路了,所以我要退学走自己的路他也没拦着。

记者:从老家到哈尔滨就是因为学美术?

李明久:我是先去哈尔滨艺术学院。去的时候人家已经考试完了,但是遇到一位学生,他说帮我问问系里的领导,看看还能不能补考。系领导叫张法孟,原来是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的老师,后到哈尔滨艺术学院当美术系主任,他得知我没带画作后,就让我画一个石膏像给他看。我记得好像是画拉奥孔,在窗台上摆着,当时画了一会儿,还没有画完他就拿去看了,一看说还行。

就这么简单,第二天就去报到了。报到时他说:你这学历不是高中毕业,先到咱们附中吧。上附中九个月后,就改成是张晓非当系主任了。

记者:张晓非和搭档杨角,都是从延安鲁艺出来的,在美术界是老资格。

李明久:系主任张晓非挺欣赏我画的速写。后来学校办展,《人民公社建设》杂志一个姓崔的编辑去看展,觉得我的作品挺好,就开始不断给我约稿,要配插图什么的,我业余时间就给他们工作。到第二年大学毕业后,我就到那上班了。《人民公社建设》隶属于黑龙江省委,当时省委派一部分干部去充实黑龙江日报,我是其中之一,分到日报的美术组。

记者:您在报社上班时搞创作,主要是花鸟还是山水?

李明久:就是山水。那时候创作都是主动的,是一种职业心理主导,自己是画画的,就一定要搞创作,光画习作没意思,边参加展览或者活动,边创作作品。

记者:您公开发表作品是哪年?

李明久:1964年,大学毕业的时候。那幅作品叫《千山无量观》。

毕业前,学校请北京画院老画家关松房带着我们去辽宁千山写生,我写生画的稿子就是《千山无量观》,首次在哈尔滨日报发表,也是我艺术生涯里发表的第一幅作品。

记者:创作这种画,脑子里有没有一个参考?古人有没有画过类似的作品?

李明久:没有。那就是写生稿子,就像我现在画外面,在这坐着拿速写本画,画完了用宣纸复制,正儿八经的作品。还有一种就是根据速写稿子,回到工作室,或者驻地进行创作。我的《千山无量观》就是在驻地宾馆里画的,面向窗外对着景色画,因为那个宾馆就在山里。

记者:国画从初学到具备一定水平,都要经历一个临摹前人经典作品的阶段。您最早接触的古代画家有哪些?

李明久:我最早接触的是宋代范宽、马远、夏圭那些人的画。都是系统临摹。那些资料都是美术系里的资料。学校条件不好,宿舍就是教室,课余时间就是没黑夜没白天地画画,照着印刷品临摹。我们班里七个人,两个女同学,五个男同学,大家觉得我是最用功的。

记者:国画特别讲究临摹,尤其讲究“法古而不泥古”。

李明久:我们为什么要临摹?临摹它不仅是一个方法,还包括你的艺术思想,你的审美等等,都是通过临摹来提升的。我们更多的是通过临摹掌握一些技法,包括古人的艺术思想,他的艺术主张,自然要涉及这些。比如我们临摹张三的作品,要知道张三他是哪朝代的人,他的成就是什么,当时怎么回事,这些东西都要了解。所以临摹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过程。

记者:古人讲“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临摹阶段近乎古人“外师造化”的过程,相较而言,“中得心源”才能成就“个人面目”。

李明久:是的,我们要想“中得心源”,能得到一些启发,或者对我们的艺术人生产生作用,自己的体验特别要紧。“心源”涉及艺术修养,艺术修养是通过长期沉淀的方式,而不是一下子就能解决的问题,往往在自己的艺术实践中逐渐体现出来。“中得心源”,其中还包括自身的学识。

记者:您为什么对雪景情有独钟,您如何评价自己冰雪风格的作品?

李明久:冰雪风格一开始源于熟悉的生活。我是在冰天雪地里长大的,熟悉的生活对画家来说可能是进入自己艺术轨道的开始,或者是走到一定程度又回过头来,深入到生活的状态。除此之外,人想画什么,和他的喜欢、性情、修养都有关系。另一方面,作为一个艺术家,一个画家,要想在艺术上创造出与众不同的风格和特点,和自己选择的材料、所追求的东西都有关系,这种选择或者推崇本身,就是与众不同之处。

记者:您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李明久:我喜欢画雪景,雪景在自然界,尤其是在冰天雪地那种自然环境里到处都能看到。画雪景,怎么能选准自己的方向,自己想画的东西,又怎样能够独立塑造一种景象?北方雪景到处能看到,但是雪景和雪景不一样,山坡前和背山坡不一样,山高处和低处不一样,平地又和那些坑坑包包的地方不一样,都是冰天雪地,差别很大。我是在差异中选择自己有兴趣的,前提是与众不同,如果别人画你再去画,这样的创作是没有意义的,艺术最重要的就是要有独创性。

记者:到了某个年龄段,艺术追求会随之变化,您的画再怎么变,一看就是李明久的画,好像其中包含着一个魂。

李明久:作品的魂不是在表象体现的,最终体现在作者的艺术追求上,作品的风格、样式能让人感觉到作者的修养,艺术风格或者是理念等是从心里迸发出来的,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文化追求。

李明久:有想法的人容易走向成功。

在美术界看一个画家,总体围绕一个规律,就是一看他的绘画基本功,代表他的能力;第二就是看他的绘画风格是不是突出,是不是与众不同。一个真正有才能的画家就是要有自己的绘画方式和经常选择的题材。风格就是个性,就是与众不同,你和别人长得都一样,那不行,就绘画来说是比较失败的。

记者:是不是也存在这么一种情况,有些人基本功差些,但有自己的风格?

李明久:这种情况比较复杂。有的人绘画个人风格明显,但是从功力或者其他方面,用传统的眼光或是正规的绘画辨识衡量可能存在问题。但对于风格独特的画家来说,那都不是问题,这么画只是为了创造自己的风格。

记者:这就涉及大众的接受问题,如何让人普遍地接受这是一个“完美”的风格?

李明久:所以这就涉及……大家都能接受未必好,大家不接受,绝大多数人接受不了的未必差,未必不好。

记者:对艺术而言,这种辩证的看法太重要了。

李明久:怎么去评价一个画家,涉及绘画标准。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审美心理,不同的欣赏习惯,产生出一些不同的结果。特别要注意的就是,有一些画家,众多的欣赏者可能不喜欢,但有少数人喜欢也未必不好。

记者:引人喜欢,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追求一个“趣”字。

李明久:这个作为艺术创作非常重要。如果你的画没有趣,就像你做了一道菜,一吃没有味道,那就应该说是不成功的。


上一页: 祁海峰:在时代巨变中乘风破浪 下一页: 郭法曾:这一辈子没有选择错

分享到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