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文化网 >> 非遗

端午·雄安非遗大会:“非遗+旅游”续写河北文旅新故事

2024-06-11 作者: 曹铮 来源: 河北日报 访问量:6.59万

6月8日,走进雄安郊野公园,“非遗元素”随处可见。

流动的“非遗大观园”活态展现大运河沿线非遗保护的最新成果;非遗购物节打造集吃、行、游、购、娱于一体的一站式消费新体验;非遗游园会让游客领略文化河北的魅力;将传统与潮流相结合的非遗音乐会则让音乐非遗的美与韵跨越古今,唱响四方……为期3天的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河北省非遗宣传展示活动暨河北非遗购物节——端午·雄安非遗大会期间,古老的非遗技艺带着勃勃生机走进大众生活,续写河北文旅新故事。

可知可感可体验让非遗“活”起来

劲爆的乐曲、“带感”的节奏响起,正当台下观众跟着摇滚乐打着节拍轻舞,“曲风”一变,河北民歌《回娘家》熟悉的旋律合着摇滚乐入耳来。在架子鼓、电吉他的“呼应”下,民歌有了新表达。浓郁国风摇滚也让现场年轻人不由自主跟着舞动。

“今天表演的节目是根据河北民歌《回娘家》改编的。摇滚与非遗的结合非常有趣,是一种很好的音乐表达方式。”演出中,瓜子乐队乐手聂永带着乐队伙伴们与民歌演员联手献唱。

整场演出中,常山战鼓《鼓舞》、舞蹈《惊蛰》、杂技《抖空竹》、非遗秀《茉莉花》等以现代曲风改编的河北特色音乐,融入了雄县古乐、吹歌等独特的音乐元素。非遗艺术与流行元素创新混搭,让人们重新认识了非遗国潮音乐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古老非遗与潮流音乐在舞台上相遇,激发出奇妙的和谐感。各地游客在传统与潮流的碰撞中感受“活”起来的河北非遗。

从过去的抢救性保护、展览式传播,到“见人见物见生活”,非遗技艺正走出民俗场馆,以可知可感可体验的方式融入人们的生活日常。

在雄安郊野公园定州园内,安新芦苇画展位前格外热闹,省级非遗项目安新芦苇画代表性传承人杨丙军,为游客们耐心讲解着芦苇画制作中的切割、压平、雕刻等步骤。不少人拿起芦苇和刻刀,现场学习制作青头潜鸭羽毛的“绝技”。

“一圈逛下来最大的感受是,传统文化也可以很好玩,非遗其实离我们的日常生活并不遥远。”刚刚体验了一把芦苇画制作技艺的赵女士,兴奋地举着自己的作品拍照。

在雄安郊野公园沧州园内,河北省工艺美术大师、省级非遗项目石影雕代表性传承人方士英正向游客介绍:“石影雕就是刻在岩石上的影像……”送走了一批游人后,她一边整理展位上的作品一边说,前阵子参加了全省传统工艺高质量发展“双百计划”提升培优活动后,对非遗融入生活、融入文旅产业有了新的想法。未来,她打算“试水”更加多样化的创作题材和传播方式,让非遗走得更远。

方士英提到的全省传统工艺高质量发展“双百计划”提升培优活动,于5月28日启动。

“‘双百计划’主要解决传统工艺高质量发展人才培养和产品创新两方面问题,补齐传统工艺发展守正不够、创新不足、能力不强等短板。”省文化和旅游厅非遗处处长孙丽介绍,“双百”即“百县百人,百人百品”,通过挑选百县中的百名传统工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邀请专家指导其创作百件创新作品,激发传统手工艺破圈焕新。此次端午·雄安非遗大会上,有不少河北传统工艺类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参加了提升培优活动。

非遗牵手旅游,带来“诗和远方”

一招一式皆刚劲的雄县鹰爪翻子拳、灵动柔美的昌黎地秧歌、刚柔相济的井陉拉花……非遗大会现场,多支非遗游园队伍行走园中,吸引不少游客停下脚步拍照打卡,还有人举着手机做起直播,向网友分享自己深度体验河北非遗景观的感受。

非遗牵手旅游,带来“诗和远方”。

来自辽宁的游客张树民在大运河精品非遗展区看了天津史记泥塑,买了洛阳牡丹香,拍下了浙江永康锡雕美照。“这趟旅行原计划好好逛逛雄安,没想到还能在这里看到大运河沿线这么多城市的非遗好物,这趟来得太值了!”走出大运河精品非遗展区时,已经到了午饭时间,张树民来到非遗美食品鉴区。广西恭城油茶、内蒙古白音杭盖炭烤牛肉干、天津赵大肚子烧卖、保定驴肉火烧……一路“逛吃”后,他手里还拎上了一兜刚买的黄骅面花。

非遗与旅游具有天然的契合点,两者融合发展是文旅融合的应有之义。2024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与端午节不期而遇,在此期间,河北省各地结合本地特色文化品牌与非遗资源,组织近200场非遗宣传展示活动。以多彩的非遗体验“解锁”旅游创新实践,推动非遗和旅游实现深层次融合。

随着文化和旅游的“双剑合璧”,河北省各地形成了不少以非遗为特色的城市文化品牌。“今年,河北省重点以非遗赋能城市建设,深挖根植当地且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优秀传统文化并与旅游充分结合,以传统节日为契机,先后在正定举办了全国古城过大年、全国鼓王大会,二月二老龙头全国舞龙大会、端午·雄安非遗大会等活动。”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张才介绍。其中,二月二老龙头全国舞龙大会邀请全国各地近70个非遗项目共550余名非遗传承人参加,活动期间接待游客和市民超4.5万人次。接下来,河北省还将继续举办蔚县全国剪纸大会、沧州全国运河鼓书大会等活动,塑造特色城市文旅品牌。

将非遗“厚家底”转化为发展“新引擎”

雄安新区非遗种类繁多、形态丰富,摸清“家底”才能精准施策。

端午·雄安非遗大会活动启动仪式上,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了雄安新区非遗资源普查成果——

目前,雄安新区列入县级以上非遗代表性名录项目306项,其中包括国家级非遗项目3项,分别是雄县鹰爪翻子拳、雄县古乐、安新县圈头音乐会;省级非遗项目24项,市级非遗项目102项。另外,新发现非遗线索139项。

“这次雄安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包括对已列入各级名录的非遗代表性项目进行核实记录和新发现非遗线索两方面内容,两项普查成果共计445项,项目门类丰富齐全。”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李新杰介绍,普查组还对每个项目逐一记录、建档和梳理,将成果汇总后提交专家组进行了充分论证,整理编印了《雄安新区非遗项目汇编》、资源分布图,委托中国传媒大学撰写研究报告。

摸清“家底”只是起点,如何将非遗“厚家底”转化为发展“新引擎”?

接下来,省文化和旅游厅将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全国非遗专家、全国文化产业专家等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非遗保护进行深入研讨交流,研究提出有可操作性、可落地的务实举措,推动雄安非遗保护传承和发展。

同时,制定推动雄安非遗创新发展的专项支持性政策。引导全国各地非遗在雄安新区落地生根。设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非遗培训中心雄安基地,启动“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可持续发展案例征集”活动,在雄安建设非遗创作、研究、交流平台;开展全国非遗传承人采风创作雄安行活动,启动采风创作三年计划,引导全世界各地非遗传承人开展反映雄安新区建设的主题创作活动,把雄安郊野公园打造成以非遗为主题城市文化IP。

上一页: 河北省2024“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系列宣传展示活动全省启幕 下一页: 迎国庆 赏非遗——“乐享河北”非遗会客厅丰富群众假日生活

分享到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