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文化网 >> 行业动态

以乡风文明建设为抓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2024-05-22 作者: 姜淑玲 来源: 河北文化网 访问量:6790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紧迫任务”。乡风文明关系到乡村振兴的程度、质量和水平,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农民群众满不满意、幸不幸福,是乡风文明程度最直接最现实的体现。由此可见乡村振兴离不开文明乡风的滋养,只有用文明乡风为乡村振兴聚力,才能留得住乡情乡韵。

一、当前乡风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乡风文明建设,采取了一系列继承传统、扬善抑恶、规范行为、凝聚力量的重要举措,收到了明显的社会效果。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新情况新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乡风文明建设的有序推进。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物质文明轻乡风文明。乡风文明建设由于周期长、见效慢,且不容易考核,一些地方领导把它当作“虚功”和“慢活”,不愿投入太多精力。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和农村人口的迁徙,过去社区性集体经济的格局已被打破,情况变化了,乡风建设的方式方法却没有变。面对一些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有些地方重视不够,有些地方看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却没有解决的办法。

一是部分地方的丑恶现象未得到根治。当前,红白喜事大操大办、攀比炫耀、铺张浪费,让不少村民死要面子活受罪,成为农民群众巨大的家庭负担。赌博之风盛行,农闲和逢年过节之时,男女老少三五成群,赌注从几十元到上千元不等,由此引发的家庭矛盾和邻里纠纷不断;烧香拜佛、占卜问卦、看风水等封建迷信沉渣泛起。薄养厚葬成为普遍现象。个别地方还有村霸、宗族恶势力为非作歹、违法犯罪,扰乱当地治安秩序。

二是居住环境未得到有效改善。部分地方、部分村民对环境保护的认识还不够充分,乡村中不讲卫生、不爱护环境的现象依然存在。虽说各村都设有固定的垃圾倾倒点,但基本没起到垃圾统一处理的作用。田间地头垃圾和废旧地膜随处可见。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风文明建设的总体推进。

三是农村人口男女比例严重失衡。2021年5月1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主要数据。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1.3,男性比女性多3490万。从数据来看,我国的性别状况在改善,但依然是失衡的。造成这一现状的根本原因在于乡风文明建设滞后,农村地区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传宗接代养儿防老的观念使大多数家庭重男轻女,再加上B超的广泛应用,农村堕女胎现象非常严重,久而久之导致男女比例失调,性别比失衡会导致犯罪增加,对女性的人身安全造成威胁。

(二)重政府主导作用轻农民主体作用。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投入不足,集体经济没有自身积累,往往是政府在做一些基础性工作,是政府在包办代替挑大梁而不注意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民成了局外人。久而久之,农民反而觉得乡风文明建设是政府的事,干好了是领导干部的政绩,干不好也与自己无关,主体意识严重缺乏,存在“干部干、群众看;政府买单、群众不买账”等现象。农民的主体作用没得到体现,积极性没发挥出来,使乡风文明建设的空间变窄。

(三)重硬件建设轻组织活动。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把乡风文明建设简单地理解为给农民修活动室、送文化活动。因此各地兴建了一大批乡村文化设施和活动场所,比如村文化室、农村电影放映厅、阅览室、农家书屋、文化大院等。但是,政府仅仅满足于把钱花了,把项目做了,而不愿意投入精力去组织日常活动和负责日常维护。有些村里的图书室蒙满了灰尘,有的农家书屋成了仓库,有的文化设备都没启封,有的活动室常年上锁,农民平时除了看电视就是打牌、玩手机游戏,缺乏正常的文化活动和社会交往,村委会没有凝聚力,农民自顾自,精神世界空荡荡。

(四)重解决表面问题轻深入剖析根源。各地都在积极开展乡风文明建设工作,党和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部分地方的建设成效并不理想,究其原因,是部分基层干部对乡风文明内涵的理解不全面、不充分,对乡风文明整体建设把控不够,对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不深入剖析产生的原因、没深入研究根本的治理之策。而是直接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来解决,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结果这些问题就像游戏中的地鼠一样,你从这边打下去,它又从那边冒出头来。不是从宏观角度分析本质原因,而是仅着眼于解决一个又一个的表面问题,既耗时费力,问题又难以得到根治。

二、多措并举推进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

乡风文明建设是农民群众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共同愿望,包含了当前乡村发展的方方面面,是一项系统复杂、长期艰巨的工作,绝不是喊喊口号、写写标语、走走过场就能取得实效的。因此,推进乡风文明建设,要抓好几项工作:

(一)立足新时代提出的新要求。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新变化等科学判断基础上提出来的,而不是原有“三农”工作的简单“加强版”。因此,乡风文明建设,必须立足于新时代、新征程、新目标、新矛盾提出的新要求,充分掌握和深刻认识当前农村社会风气、村民素质、文化建设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在此基础上,以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积极回应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能“新瓶装旧酒”,以老办法应对新挑战,否则,不断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必须从思想上充分认识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乡风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把乡风文明建设放到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做到两手抓、两手硬、两促进。

(二)坚持依靠群众。农民群众是文明乡风建设的主体,要增强农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让群众真正成为文明乡风的制定者、执行者、评议者和受益者,实现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提高。

一是注重典型引领,用榜样的力量激发向善向上向美的力量。我们要广泛开展“农村星级文明家庭”创建活动,着力培育良好家风。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让农民群众学有榜样、赶有方向,引导人们崇德向善。

二是建立群众自治组织。建立健全乡贤理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等群众自治组织,邀请德高望重、经验丰富、思想解放、办事公道的党员或村民代表加入群众自治组织。立破并举,一手抓管理约束、一手抓服务引导。广泛组织开展乡风评议活动,引导群众将传统礼俗和陈规陋习区别开来,旗帜鲜明反对天价彩礼、大操大办、厚葬薄养。打击黑恶势力、黄赌毒、非法宗教活动,共同营造安全稳定、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

(三)加强教育引导。把握乡风文明建设方向。好乡风的形成与历史积淀有关,但最根本的还在于后天培育。要注重做好教育宣传和积极引导工作。教育引导要用农民群众乐于接受的形式和通俗易懂的语言,注重寓教于乐、寓教于行、寓教于事,在乡村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好风尚,净化乡风民风。

一是开展形势政策教育。把农民群众关心的各类问题搞明白,有针对性地解疑释惑、增强信心、凝聚共识,引导农民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二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强乡风文明建设,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2014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说,“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因此,乡风文明建设要着重抓好农村思想道德工作。通过思想引导,弘扬助人为乐、孝老爱亲、勤俭节约、和睦友善等传统美德,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让好的风俗习惯落地生根。

三是组织科技文化知识学习活动,注重专业和就业技能培养,帮助农民掌握实用技术,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

四是进行普法教育,增强农民和基层干部的民主法治意识,引导人们学法、懂法、守法、努力在农村形成遵纪守法光荣、违规违纪当罚的良好环境。

(四)注意方式方法。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乡风文明建设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既具紧迫性、又具长期性。因此,新时代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必须注意方式方法。

一要坚持因地制宜,不能忽视区域差距。“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推进文明乡风建设,要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文化传统相适应,充分尊重当地习俗,充分考虑群众习惯和接受程度,不能搞强迫命令,既不简单粗暴地统一要求,也不“一刀切”地统一推进,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同时还要鼓励百花齐放。

二要注意循序渐进,不能急功近利搞短期行为,做表面文章搭“花架子”,要一步一个台阶,逐渐向着最终目标迈进。

三要增强吸引力。新时代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必须充分考虑村民的理解力和接受力,准确把握村民的从众心理,用鲜活的内容、生动的事实、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激发村民的兴趣,使村民乐于受教、主动受教,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改变。

(五)强化组织引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村要发展好,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好班子和好带头人”。新时代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不仅要激发亿万农民自觉参与的内生动力,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更要不断夯实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带领群众奔小康,带动村民讲文明。只有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和基层政权加强了,各项工作才能更好地落地生根。同时,抓住“关键少数”,以党员干部的率先垂范为引领,从自身做起,引导村民克服饮食起居、待人接物、社会交往、行为方式等方面的陈规陋习,促进村民由传统生活方式向现代文明生活方式转变。

乡风文明建设是一篇大文章,需要注重长期性、系统性以及协同性和实效性,必须立足乡村发展实际,遵循乡村发展规律、体现乡村发展特点、注重乡土气息、保留乡村风貌。只有这样,才能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

(作者系内蒙宁城县委党校教师 姜淑玲)



上一页: 河北定州:“中华诗词之市”授牌仪式举行 下一页: 河北文旅宣传推广周走进北京系列活动正式启动

分享到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