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文化网 >> 政务发布

元宵佳节别样情

2021-02-26 作者: 裴妥 来源: 访问量:68

正月十五元宵节,是春节之后我国第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每逢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枝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盏不禁夜,玉漏莫相催。”宋代大文豪苏轼的先祖、栾城人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描绘了唐代长安城元宵之夜的热闹景象,“火树银花”已成为形容这个节日最经典的词语。

  佳节一脉传千年

  元宵节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又称“上元节”“元夜”或“灯节”。元宵节大约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到了明清时期便与春节、中秋节一起被称为中国民间的三大传统节日,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元宵节的节期与民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不断演变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灯节,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元宵节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元宵节吃汤圆的习俗大约形成于宋代。据记载,唐朝时,元宵节吃“面茧”“圆不落角”。到了南宋,出现了“乳糖圆子”,这应该就是汤圆的前身。宋代周必大所写的《元宵煮浮圆子》诗,里面有“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的诗句。及至明朝,“元宵”的称呼就比较多了。因此,“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已由来已久。

  元宵一开始多被称为“汤圆”,因为它开锅之后漂在水上,煞是好看,让人联想到一轮明月挂在云空。天上明月,碗里汤圆,家家户户团团圆圆,象征着团圆吉利。因此,吃元宵表达的是人们喜爱合家团圆的美意。

  传统节俗好助兴

  元宵节张灯是这个节日的传统习俗。古往今来,流传下来无数情趣盎然的元宵吟灯联,令人津津乐道。

  南宋末年,有个叫贾似道的人镇守扬州时,有一年上元灯节张灯,门客中有人摘唐诗诗句作为门灯联:“天下三分明月夜,扬州十里小红楼”。据说,此联为我国最早的灯联。此后,历代都有人争相效仿,在大门或显眼的柱子上镶挂壁灯联、门灯联,不仅为元宵佳节增添了节日情趣,也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被称为“父子双学士,老小二宰相”的清代安徽桐城人张英、张廷玉,皆能诗善对。有一年元宵佳节,张府照例张灯挂彩,燃放鞭炮。老宰相出联试子:“高烧红烛映长天,亮,光铺满地”,小廷玉思索时听到门外一声花炮响,顿时领悟,对曰:“低点花炮震大地,响,气吐冲天”,对仗工整,天衣无缝,堪称妙对。

  而灯谜在春秋时代就有,那时叫“隐语”,到汉魏时才开始称为“谜”。南宋时有人在上元节将谜语写在灯上,让人猜灯谜。南宋后,赏花灯、猜灯谜让元宵节的气氛热闹而温馨。由于灯谜都难以猜中,如同老虎难以被射中一样,所以也称为“灯虎”(也叫文虎)。传统灯谜的制作讲求一定的格式,需运用巧思才可以制出十分高妙的灯谜,是中国独创的文学艺术。

  十五月亮十六圆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管时间和空间如何变换,元宵节是国人割舍不掉的一个精神符号,人们仍然盼望在节日中团圆。

  虽然石家庄全域已调整为疫情低风险地区,但大家仍然不能掉以轻心,在严格遵守相关防控规定的前提下,过一个喜庆、热闹的元宵节。

  在这个喜庆的日子里,吃元宵必不可少,彩灯可以自己动手做几盏,赏圆月也是一个固定的“节目”。据报道,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专家监测,今年的元宵节“十五的月亮十六圆”,月亮最圆的时刻为2月27日16时17分。但这并不影响大家在元宵节赏月。元宵之夜,一轮圆润饱满的月亮同样传递着佳节的祝福。


上一页: 河北:情暖元宵节 下一页: 好消息!3月1日起石家庄影剧院、健身房等场所有序恢复营业

分享到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