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河北邢台市市区往西行70多公里,在太行山幽深山谷与苍翠山林之间,有一个国内保存最完整的石头城堡建筑群,一座座用太行山特有的红石建筑的房屋,依山就势,高低错落。村落里树木繁茂,风光秀丽,引人入胜,这就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景观村落、中国传统村落和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有“中国北方千年古堡”之称的英谈村。
据《邢台县志》记载:唐朝末年,黄巢起义军来此安营扎寨,留下营盘;明永乐二年(公元1403年),当年,有一户路姓人家从山西迁来此地,建房安家,繁衍发展,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后来,人们就地取材,用太行山上的红石头作为建筑材料,建起了这个独具特色的村寨。历经悠长岁月,原来的“营盘”被乡民慢慢叫成了今天的名字——“英谈”。
“外看三层楼,近看不是楼,一层一个院,无梯能上楼”,这是古寨房屋建筑的真实写照。因山谷空间狭小,村中的房屋多拔高地基,盘山而建,具有典型的古太行建筑风格。英谈古寨筑有寨墙,墙上留有四门,寨墙蜿蜒起伏,绕村两千余米,高大的寨墙和一层层红石民居组成一个坚实的城堡式建筑群。
漫步英谈古寨,石城墙、石城门、箭楼等历史建筑随处可见,古寨内外有完好的明清时期建筑,最经典的是三支四堂建筑,有院落67座,房510间;有古石桥36座,到处可见有古石楼、石窑洞、石板路、古石栏、古井、古树等。
英谈古寨以路姓为主,为一个血缘村。明清时路氏家族分有“三支四堂” 路姓从法字辈分为三支三堂,后德和堂又分出中和堂,即三支四堂,即德和堂、中和堂、汝霖堂、贵和堂。据说这四个堂口当时为顺德府首富,土地遍及冀晋五县,生意兴隆、规模很大,但路家富而不骄,隐忍低调,慷慨济民,恩泽乡邻,在当时传为美谈,至今村子里的居民大都为四堂的后裔。英谈村先人曾留下“积善重德、孝信天下”八字祖训,英谈人代代传承,民风淳朴向善。
英谈还是重要的革命老区,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总部机关部队曾多次来到英谈村,彭德怀、刘伯承、邓小平、左权、罗瑞卿等人都曾在村中居住,曾经的冀南银行也在这里诞生。
现村寨内还有八路军总部办公室、刘伯承、邓小平、国际友人白求恩旧居、冀南银行旧址等。这期间,村里三分之一的青年走上了抗战前线,还建立村党支部,支援八路军开展游击战争,村民们拥军支前,为抗战做出了贡献。
红色尽染英谈村,古寨沐风越百年。如今,那些石头院落和绵延的寨墙,历经数百年的风雨侵蚀,仍保存完好。山间传来悠扬清脆的笛声,伴着潺潺的溪流声形成古寨特有的音韵。一块块承载着红色记忆的红石,仿佛音韵中跳动的音符,正把这座古寨唱给世人听……
走在英谈街上,如同走进了历史,走进了童话世界,时间老人正在这儿打盹儿,使它与周围拉开了几百年的距离。山民在这里保持着古老生活的常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三支四堂的后人住在老院里,在老灶里点起炊烟,吃的是古老豆沫饭,喝的是清山泉水,日复一日,年复年的这样生活着。
茶余饭后,在石巷里,红石栏板旁,孩童们围膝而戏,老人回忆着古老的故事,谈“老人家”的创业历史,谈家“和”万事和的内涵。在这里,人与自然,村落与大山“和谐”适度,英谈,让人们从自然中得到真趣,让人们心境回到了淳朴。
分享到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