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最北端的天镇县,地处晋、冀、蒙三省区交界处,历来为“边疆极冲之地”,古堡林立,长城蜿蜒,现存保存完整的明长城62.2公里,沿线还有战国、汉、北魏、明等长城遗址。
在天镇县城北11公里,李二口明长城随山体走势雄浑蜿蜒,以“奇、伟、雄、绝”而闻名,整体呈倒“y”形。南北走向的一条凭山借势沿二郎山脊蜿蜒起伏,东西走向的一段1632米的长城被称为“错长城”,沿山脚向东延伸。传说当年长城修筑到此处,一位将官进家喝了一碗水的功夫,士兵们就误修出了这一段长城。
“修错”的长城在全国长城“家谱”中极为罕见,因此李二“错”墙也成了大同“长城奇八景”之一。虽然民间传说十分有趣,但实际上,“修错”其实是明代防御政策调整的反映。
据史料记载,嘉靖二十五年,宣大总督翁万达深感大同镇边防羸弱,奏请朝廷重新增筑边墙(长城),工程从大同东路开始,进展至水磨口(李二口西10千米)时,关于长城的走向产生分歧,原定方案向东沿南洋河直行。如此一来,虽节省工费,但李二口北面的西洋河将无险可拒,门户洞开。于是翁万达请示长城改线,新方案从李二口转折,翻山越岭后横跨西洋河,既拱卫天镇侧翼,又加强宣府镇西面的防护。
两个方案最终摆在朝堂之上,嘉靖帝钦定,同意翁万达的建议。这一决策让李二口长城成为今天的模样,也使它成为明代为数不多由皇帝直接参与的长城建设项目。
长城在这里修“错”几公里,形成了一段世间绝无仅有的长城美景。李二口长城脚下春季杏花白,秋季杏叶红,与长城相映成趣。每年四月,苍凉山峁上、沟壑间到处都是怒放的杏花,层次感鲜明,万般绮丽。据考证,这些老杏树至少都在百年,即使迎着低温,依旧怒放。
这段“多余”的长城虽在历史中被舍弃,但如今依托李二“错”墙,一个长城民俗文化村在这里逐渐兴起,成为旅行者魂牵梦绕的远方。近年来,天镇县积极挖掘长城文化,把长城元素与古村落文化内涵有机融合,重现“青砖灰瓦、窑洞炊烟”的塞北明清风貌。建设了边贸商业街、榆柳杏果园、民俗窑洞客栈、环村车行道、山溪亲水带、摄影游憩点等景观设施,再现了亭台楼榭、小桥流水、榆柳绕村、文墨飘香的特质,溪流、草滩、林地、幽谷的原生态景致,成为观光、采摘、休闲、娱乐、餐饮一体化的旅行目的地。沿着李二口“错长城”一路行走,满坡杏花处处开。
李二口长城是大同发展长城文化旅游的一个缩影。大同,自古便是南方农耕文明和北方游牧民族的分割线,为九边重镇之一,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由此,大同境内也就遗留下来了历朝历代的古长城遗迹,堪称是一座天然的长城文化博物馆。
近年来,全市持续推进重点项目、核心园区建设,加快文旅产品打造,实现“长城+”深度融合,加强长城遗产保护,深挖长城文化内涵。云冈文化旅游节、长城摄影展、守口堡杏花节、李二口长城文化节、平型关文化旅游节、左云自行车公开赛等系列节庆活动先后在长城沿线举办。
目前,位于李二口村东的大同市长城博物馆主体建设已经完成,进入装修和布展阶段。博物馆占地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851.8平方米,按照8个板块6大功能进行布展。随着大同市多个领域与长城融合的推进,一条融通文化、文明、文脉的长城文旅廊道正在加速形成。
(图片由赵艳宏拍摄)
分享到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