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收藏家学会明清宣德炉分会会员龚海洋,通过长期的个人收藏与深入研究,在宣德炉研究领域取得重大成果,为宣德炉的相关学术探讨提供了全新且极具价值的见解。
据介绍,宣德炉作为中国铜器工艺史上的瑰宝,虽闻名遐迩,但关于“宣德本年”(1426 - 1435年,明宣宗朱瞻基在位期间)所铸宣德炉是否存在及具体特征,一直是学术界和收藏界争论不休的话题。龚海洋先生的研究,为这一谜题带来了曙光。
龚海洋,号德泉堂主,1965年出生于江苏高邮,从事明清铜器收藏与研究长达二十年。据其研究,明代早期铜材料主要分为青铜、红铜和黄铜三类。青铜常用于制作执壶等容器的盖子;红铜含铜量约93% ,多用于执壶底座、七匹马、掐丝珐琅盘的底圈部等部位;黄铜又分高锌黄铜和中锌黄铜,高锌黄铜含锌量约30%,用于两件掐丝珐琅器的三足,中锌黄铜用途更广,涵盖铜鎏金门钉、瞿昙寺铜瓶、索耳掐丝珐琅三足炉的耳部、掐丝珐琅杯的内膛及底部、执壶的壶身和流耳等,彰显出明代铜制品制造技术的多样性。
在宣德本年炉是否含金这一关键问题上,龚海洋先生认为,并非所有该时期的宣德炉都含金。例如故宫博物院藏的冲天耳炉和《宣德炉求真》封面的蚰龙耳炉,经检测就不含金。然而,部分特定的宣德铜器确实运用了鎏金工艺,像瞿昙寺铜瓶和掐丝珐琅杯的器表掐丝鎏金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带有“大明宣德年制”款识的大明宣德年掐丝珐琅钵式炉,其炉底及内膛含金约30%,且不含汞。这一发现不仅证实了该器物的真实性与独特性,更为《天工开物》中宣德年间铸炉加入金银的记载,提供了有力的实物证据。
通过对宣德本年炉的研究,龚海洋得出三点重要结论:一是材质的多样性,宣德时期黄铜器包含高锌黄铜和中锌黄铜,反映当时冶金技术的进步;二是含金状况不一,宣德本年炉有不含金与含金量达30%左右的不同实例,体现铜器制作的丰富多样;三是实现了文献与实物的相互印证,首次以实物验证《天工开物》中关于宣德炉铸造加入金银的记载,填补了历史文献与实物间的空白,具有极高学术价值。
业内人士指出,龚海洋的研究成果,不仅揭示了宣德本年宣德炉的存在及其特性,更为理解明代冶金技术和艺术创作提供了关键参考依据。这些珍贵的实物证据,既有效补充了历史文献,也是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研究的重大贡献。
分享到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