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下都遗址
位于保定易县城东南,是东周时期燕国的都城之一。城址在北易水和中易水之间的一个南北宽6—11公里、东西长约30公里的狭长地带的中部,城址中间有南北纵贯的1号河渠(传称“运粮河”)将全城分成东西两部分。西城平面不规整,东城平面略呈横“凸”字形,发现城门和城垛各三个。东城的文化遗存异常丰富,为人们活动的中心,亦是燕下都城规划设计的重点,分为宫殿区、手工业作坊区、市民居住区和陵墓区。根据文献记载,燕下都最早是在燕桓公(前697—前691年)时徙都于此,当时称临易,亦称易,到燕襄公时迁都于蓟,临易作为燕的都城约40年;至燕文公(前554—前549年)由蓟徙易,并改易为燕下都;直到燕王喜二十九年(前226年)秦击败燕代联军,燕下都被毁;在长达300余年中一直是燕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燕下都遗址内丰富的物质文化遗存,是我们研究燕国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实物宝库,30余年来,在燕下都遗址进行了大量的清理和发掘工作,出土了大批珍贵文物。
满城汉墓
位于保定满城城西南约1.5公里处的陵山上,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的墓葬,也是中国目前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山洞宫殿。两座陵墓坐西朝东,刘胜墓居中,窦绾墓在其北侧,都是以山为陵,墓室是开凿的山洞,结构和布局完全模仿地面上的宫殿建筑,规模宏伟,宛如地下宫殿。刘胜墓由墓道、南北耳室、前堂和后室组成,窦绾墓与刘胜墓基本相同。墓内除华丽的陈设和棺椁外,发掘中出土了各类文物一万多种,其中仅金银器、玉石器、铜器、铁器等精品就有4000多件,各类铜灯19件,尤以长信宫灯、错金博山炉、朱雀衔环杯、错金银鸟篆文铜壶、鎏金银盘龙纹壶等最为珍贵。刘胜和窦绾都身穿金缕玉衣下葬,其是我国首次发现的完整的金缕玉衣。满城汉墓出土的文物数量多,品级高,文物科技价值和工艺价值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社会财富的积累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研究我国汉代冶炼、铸造、漆器、纺织等手工业和工艺美术发展情况的重要资料。
邺城遗址
位于邯郸临漳西南20公里香菜营乡、习文乡一带,是三国至南北朝时期著名的都城,分北城和南城。北邺城是建安九年(204年)曹操封魏王后营建的国都,曹丕代汉移都洛阳后,以此为北都;后相继成为后赵、东魏、北齐的都城。承光元年(577年)北齐亡,此城衰落。南邺城为东魏元象元年(538年)依北邺城南墙而建,毁于隋代。邺北城的地上遗存,仅有建于西城墙上的金凤台和铜雀台基址,和已不复存在的冰井台合为曹魏时著名的三台。邺南城比邺北城增加了东市和西市,扩大了商业区;城门也增多,方便交通;地上遗迹无存,大都湮没于地下。邺城作为魏晋、南北朝的六朝古都,在我国城市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堪称中国城市建筑的典范;全城强调中轴安排,王宫、街道整齐对称,结构严谨,分区明显,这种城市布局方式,在我国都城建筑史上影响深远,对后来的长安、洛阳、北京城的兴建乃至日本的宫廷建筑,都有着很大借鉴和参考价值。
元中都遗址
位于张家口张北馒头营乡,是继和林、上都、大都元朝兴建的第四个都城,始建于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建造者为元世祖忽必烈的孙子元武宗海山。遗址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个汉白玉角部螭(传说中龙的一种)首和九个台沿螭首,雕刻细腻,造型完美,是元代雕刻中不可多得的珍品。宫城、皇城、郭城呈回字形相套,是中国传统的“三重城”建制。宫城四周建三出阙角楼,无瓮城;宫城附近建有排水涵洞,西北山上筑烽火台。宫室建筑按中轴线布局设计,平面呈“工”字形,有排列整齐的柱础石,地表有琉璃瓦当、滴水和花砖等建筑构件。遗址保存完好,布局清晰,对研究封建社会中晚期都城建设及元代四座都城比较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和考古价值。
定窑遗址
位于保定曲阳涧磁村和东、西燕川村一带。曲阳在唐、宋时属定州管辖,所以被称为定窑。定窑是北宋时期五大名窑(官窑、哥窑、汝窑、均窑和定窑)之一,以生产优质白瓷著称。其中规模最大、最集中的窑场在涧磁村北一带,至今瓷片、窑具、炉渣、瓷土等堆积很多。从遗址地层叠压的关系看,分晚唐、五代和北宋三个时期。北宋是定窑发展的鼎盛时期,大量采用覆烧方法,器物造型和装饰艺术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和创新,刻有“尚食局”款的龙凤盘十分珍贵。定窑以烧制白瓷为主,同时也烧制其他品种,如绿釉的称绿定,黑釉的称黑定,芝麻酱色釉的称紫定等。有碗、盘、盆、罐、瓶、炉、器座以及玩具等,胎质洁白、细腻、坚硬、轻薄,釉色纯白、匀净;装饰题材多种多样,刻花和划花以各种萱草、牡丹、莲荷、双鱼、水禽为多;印花以各种变形的缠枝牡丹图案最多,还有莲、梅、石榴、菊花、犀牛望月、海水双鲤、莲荷游鸭、婴儿戏花、龙、凤等。定窑在我国瓷器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导致南北仿造者众多,出现了各种不同的名称,如土定、新定、北定、南定及粉定等,对促进我国制瓷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分享到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