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文化网 >> 书法

汉字简化和文化自信

2022-09-12 作者: 陈鹏 愚言 来源: 访问量:124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是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字,之所以使用至今是因为汉字是在不断简化的,顺应了时代发展,这正是汉字生命力之所在。

1956年《汉字简化方案》经汉字简化方案审订委员会审订,由国务院全体会议第23次会议通过,31日在《人民日报》正式公布,迅速普及全国。经过几十年的历程,简化字已得到了人民群众广泛认可,有效提高识字率、书写的效率,增进了与世界的沟通交流。本来不应该有争议,但是有个别人主张恢复繁体字,认为繁体字更能体现传统文化,很多简化字不是原来的涵义了,甚至有些人对简化字进行嘲讽,诸如说”简化成“爱”,没心没爱,有心才有爱;“産”简化成“产”,不生不産,空旷无收,对简化字进行诋毁,实际上这是一种逆流,个别主张恢复繁体字的人,连自己的繁体姓都写不出来,比如“郁”的繁体字“鬱”。其实,主张恢复繁体字的人对中国文化缺乏了解,对汉字简化的深刻历史意义没有领会透彻,为此对汉字为什么要简化、怎么简化的、简化的重大意义需要进一步加大宣传。

一、汉字为什么要简化

(一)汉字简化是汉字发展的总体趋势

中国汉字的发展史就是一个不断简化的历史。中国的汉字诞生六千年来,经历了三次大简化。笫一次汉字简化是商代的末年由象形文字到甲骨文的简化中国古文字以象形为主,字划复杂不易书写。到了盘庚迁殷,遂进行简化运动,甲骨文的卜辞,就是用这种简化文写的。第二次汉字简化是秦统一国后由各国不同的大篆到小篆的简化秦统一中国后,首先统一文字。由丞相李斯等人把各国所用的不同的大篆、籀文简化成统一的小篆。第三次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简化,由繁体字简化为规范汉字。汉字经汉、魏、晋朝以至唐、宋的演进,字形又变得很复杂。明、清以来,民间自发地简化汉字。许多笔划繁复的字,都简便化了。这一过程的汉字简化是民间的运动,到民国时,已成为文字演进的主流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等的推动下,出现了汉字简化表,因国民政府没有坚定支持,加上各方流派意见不同,导致汉字简化改革阻力重重,发展缓慢,后来更是因为抗战爆发而中断。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基础上、经过一段时间的试行后,国家语委会1956年颁布了《汉字简化方案》。

(二)汉字简化满足了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

在古代,教育不普及,繁体字复杂难识难写,只有少数人能够使用汉字,成为了统治阶级的特权,形成“士阶层”,广大底层人民群众没有受教育的机会,直到1949年,不识字的文盲占总人口的80%,农村文盲率甚至高达95%。新中国建立后,文字简化工作得以全面推广,1949年至1965年的10多年间,共有近1亿青壮年文盲脱盲,文盲率迅速下降至38.10%。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2015年,中国的文盲率已降低至3.6%。可以看出,汉字简化是顺应广大人民群众要求文字易写、易认、易懂的文化需求,提高了全民族的文化素质。

二、汉字简化是有规律可循的

汉字的简化是有规律可循的,它是述而不作、约定俗成,稳步前进的,《汉字简化方案》尽量采用已经在民间长期流行的简体字,只作了收集整理和必要的修改,不擅自造字。

一是同音替代法。即用同音的简单字代替复杂的字。如“面「麵]、郁「鬱]、出「齣]、沈「瀋]”。

二是形声法。即用形声复杂的字画变成简化的字画。有两种情况:原字的形旁、声旁笔画太繁,改为笔画较简的,如“响[響]、惊[驚]、惩[懲]、迁[遷]”;原字不是形声字且笔画较繁,改为笔画较简的形声字,如“战「戰]、窜[窳],歼【殲】”。

三是会意法。即用几个常用字(或偏旁)会合成一个字表示一个意思。如“灭[滅]、尘[麈]、众[眾]、泪[淚]”。有的简化后意思更为准确,比如“尘”,原为鹿土,意为鹿群扬起的土,简化为小土后,意为细小的土,为“尘”,会意更为准确。

四是局部删除法。即取繁体字当中的一部分。如“声[聲]、医[醫]、电[電]、丰[豐]、伞[傘]、汇[彙]、齿[齒]、马[馬]”。

五是行草书楷化法。在汉末出现行书和草书的时候就对繁体楷书进行了简化。如“长[長]、为「為]、书[書]、专[專]”。

六是符号替代法。把原字笔画繁难部分,用简单的符号代替,这些符号不起表音或表意的作用,如“叹[歎]、欢[歡]、风[風]、枣[棗]”。

七是规范俗体字。小篆以后,就出现了统一的官方文字和民间的俗体字。隶书开始就是对小篆的俗化。隶之后,繁体的官方文字和简化的民间俗体字更是同时并行。所以,在制定简化方案是,用普遍使用的俗体简化字代替繁体字。有的是民间广泛使用的俗体字,有的已经收录到字典之中的俗体字,比如“体”在宋代就已出现。

八是复古法。采用比画简单的古字。如“从”、“荐”“众”、“礼”、“无”、“尘”“云”、“极”等等,这些字都见于《说文解字》,比繁体字更符合“六书”。

三、汉字简化的重大意义

一是有利于国际交流。繁体字相对于简体字来说,繁体字太“繁”,难记、难写,影响了国际交流,很多人对繁体字有恐惧感,但简体字就书写方便、简单,更容易令人接受,能够顺应时代潮流,与国际接轨,而且还走入了千家万户。比如,日本早就有自己的简化字新加坡教育部于1969年颁行《简体字表》,开始正式推行简体字。简化字越来越成为中华文化传播的主体简化字用于中国大陆及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的华人社区,使用人数超过15亿,而且目前使用繁体字的地区也开始兴起使用简化字的趋势。许多事实表明,现在国际社会的“汉语热”日益升温,简化字将更有利于中文走向世界,扩大文化国际交流,展现优势与魅力。

二是有利于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繁体字相对于简体字,我认为,主张恢复繁体字是绝大多数中国人绝不接受!因为繁体字具有繁且杂的特点,繁多的笔画、杂乱的读音给人民进行汉字的识别、书写、记忆、应用等带来了诸多不便。汉字简化有助于解除这些困扰。简化后的汉字数量和笔画数都得到了减少,而且构字简单明了,降低了汉字学习与应用的难度,节省了汉字书写时间,同时也减轻了汉字记忆的负担,方便人们认读,有助于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

三是有利于提高文化自信。汉字是四大文明古国至今仅存的华夏文明瑰宝,之所以立于世界文字之林,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虽跨越时空而古人今人皆可辨识,永远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其根本原因在于,汉字本身是一个不断简化自然发展的过程,是博大精深、极为丰富的文化殿堂,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汉字从古至今都被赋予不同的含义,承载着中华民族“和为贵”的发展理念,让人民群众来认识、来体验、来传承,让不同民族之间相互包容、团结,融合发展,融入世界发展的浪潮中。可以说,这是汉字在世界上独有的优势。因此,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复兴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一定要从汉字的广泛推广、使用开始。


上一页: 河北:庆祝建军95周年书画摄影作品展开展 下一页: 河北永清县首届核雕工艺美术大师评选举行颁奖仪式

分享到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