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士杰先生辞世近四十年了,可他的作品依然在人们心中闪光。”近日,书香廊坊读书会——廊坊历史文化沙龙2018年第六期在廊坊市图书馆举行。活动中,廊坊市安次区原地志办主任刘化田向读者讲述了著名民间文学作家张士杰的生平,并带领大家走进他的创作之路。
“渔盆渔盆摇啊摇,清水清水飘啊飘;清水清水流啊流,金鱼金鱼游啊游——”,提到张士杰,人们首先会想到由他编剧制作的剪纸动画片《渔童》。该剧由上海动画片厂于1959年拍摄,并获得国际大奖,那个可爱经典的渔童形象也自此留在了人们的记忆里。那除此之外,张士杰的一生究竟走过了怎样的文学创作道路?
最初,张士杰只是安次县的一名小学老师,这个工作热情高涨的年轻教师除了认真教课外,还会给同学们讲安次、武清一代义和团的斗争历史,讲《红缨大刀》、《安次县为什么是土城》等故事来充实课堂,这一举动受到学生的欢迎与领导的支持。而后,张士杰的劲头更足了,他利用假期时间,深入农村,向农民访问、调查,搜集义和团的史料、歌谣和故事。当时的他并没有想到,这些资料后来竞成为他整理义和团故事的宝贵素材。
1956年,张士杰因患病离职休养,赋闲下的生活让他萌发出创作的欲望。像许多初学写作者常有的遭遇一样,张士杰最初的创作得到的回复是一次又一次的退稿。但他坚信,这些经过劳动人民口头千锤百炼的故事是民间文学的珍品,迟早会出土闪光。他认真构思、反复炼字,终于,《龙河民间故事》的出版让他的作品被更多人看到,也支持他真正走上了民间文学创作的道路。
张士杰一生共留下了8部故事集,近200篇各类传说故事,这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张士杰病逝后,中国文艺界、作家协会、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河北省文联等单位、院校及生前朋友赶到廊坊,向这位对民间文学事业做出贡献的作家告别,张士杰在文学界的地位及贡献可见一斑。
据了解,此次活动约有30名读者参加,活动后不少读者表示,通过刘化田老师的讲述,自己不但了解到张士杰不平凡的一生,也因而更加热爱我国的民间文学艺术。
分享到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