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同样,基层干部将政策执行得好不好,也关系到乡亲们是哭还是笑。
30年来,作为基层干部,丰宁满族自治县旅游和文化广电局副局长张艳玲扎根基层,践行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紧密融入群众,将文化惠民政策落到了实处,将文化服务送到了服务对象和广大群众的心坎上。她的工作,得到了领导的肯定,受到了各界群众由衷的拥护和称赞。
作为文化工作者,她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不断提升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水平,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特别是在“非遗+扶贫”工作中,她创新方式方法,为丰宁“非遗+扶贫”试点经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作出重要贡献。
作为政协委员,她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增进与各族各界群众的联系,对广大群众满怀热情、充满感情、倾注真情,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谋群众之所需,切实做到履职为民、汇聚力量、促进发展。
她是新时代优秀的基层文化工作者,她的事迹和精神,值得所有基层干部学习。
张艳玲(左一)与丰宁黄旗镇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学员在一起
论在群众中的影响力——
两位跳广场舞的大妈因为一个舞蹈动作起了争执,只要一位说:“张艳玲当时就是这么教的”,另一位就服气,瞬间没话说了。
论与群众之间的感情——
哪怕是六七十岁的人,只要和她打过交道,好多人都说:“别看张艳玲岁数比我们小得多,可她却是‘家长’,像是我们的父母。”“她像妈,像姐姐,其实,她比我们小一辈。”
论起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
国家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一级巡视员王晨阳说:“只要把活儿交给张艳玲,就不用再操心了!”
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赵学锋评价张艳玲:“执着忘我,不遗余力,非常敬业!在推动文化建设、‘非遗+扶贫’工作中恪尽职守,是群众的贴心人!”
张艳玲是谁?
她是丰宁满族自治县旅游和文化广电局分管公共文化、非遗、宣传等工作的副局长,是河北省文化和旅游系统“争做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先进典型,是河北省“三八”红旗手,是连续三年的市政协“四引四帮”主题实践活动优秀个人……
她更是群众口中的“玲子局长”“老姐”“美女姑姑”……
她是“百变之身”,服务对象和群众有什么需要,她就以什么身份出现
“寒雪梅中尽 春风柳上归”,张艳玲办公室的墙上挂着这样一幅书法作品,那是国家一级工艺美术大师、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丰宁满族剪纸的代表性人物张冬阁,于2006年特意写给她的。
那时,她已做了16年的基层文化工作,因为业绩出色,刚刚被任命为丰宁文体局宣传文化活动中心主任。“我当时体会,这幅字表达着丰宁文化界前辈和广大群众对我的企盼,我不能辜负大家!”
对张冬阁老师,还有已经故去的丰宁文化界大师级人物滕腾、鲍延椿等人来说,她是他们的“服务员”,是“闺女”。
张冬阁历时20多年创作70米画卷《满乡风情》。在作品临近收尾之际,他陷入了如醉如痴的癫狂状态,不顾七十多岁的年龄,不顾180多的血压,废寝忘食、日夜颠倒地作画。老伴劝他休息,他嚷:“你懂什么!”儿女劝他,他吼:“一边去!”
没办法,老伴只好给张艳玲打电话:“你来劝劝他吧,谁说都不听……”
张艳玲来了。“这老爷子怎么回事,这两天怎么不听话了,你万一倒下了,哪怕是中央美院的顶级画家也一笔都替不了,因为他们不一定懂得满族的历史文化。这画如果完不成,不仅是你的遗憾,更是中国满族文化的遗憾,是世界的遗憾,你担待得起吗?!”
剪纸培训班的学员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大名鼎鼎的张冬阁就老实了,听话了。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丰宁布糊画创始人滕腾老先生在病逝前,曾让家人找她来到床前,说:“艳玲,我要不行了。你要关注布糊画,把产业发展起来,把传承人扶持起来……”
回忆起那时的场景,张艳玲说:“那是临终的嘱托呀!我嘴上安慰着老人,说您会长命百岁,内心却在翻江倒海……”
丰宁文坛重要人物鲍延椿生前一直将张艳玲当做“益友”,几天看不到她,就问她身边的人,“是不是出门了”“是不是又累病了”。而张艳玲则亲热地称呼鲍老师为“老爹儿”。
逢年过节,张艳玲必去看望这三位老人。去年腊月二十九,张艳玲又去张冬阁家,给老两口拜早年。张冬阁知道,张艳玲的母亲腊月十六刚刚去世,一边疼惜,一边训她:“你多余不?你这会儿是啥心情,还来看我干什么?!”张艳玲说:“我爹妈都没了,孝敬您俩,就当是孝敬自己的爹妈……”
“那是我的‘美女姑姑’。”提到张艳玲,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丰宁传统木作技艺传承人焦玉平说,“没有她,就没有我的今天。”
焦玉平与张艳玲原本素不相识。2013年,自幼喜欢传统木作技艺的焦玉平,琢磨着制作了卯榫结构的升和斗,想请张艳玲给指点。张艳玲热情鼓励这位八零后年轻人的创意和想法,告诉她传统木作技艺可以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过要想得到市场认可,还要研究客户心理,要注意与丰宁满族文化元素相结合,并介绍她找张冬阁老师指点。
如今,焦玉平制作的“步步高升”“日进斗金”升、斗,很受市场欢迎,曾连续三年受邀参加北京地坛庙会。
“在庙会上,仅仅5天,就卖了20多万元。”焦玉平说,“还有,今年十月在山东济南举行的‘第六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我有事没去成,是‘美女姑姑’把我的产品带去,还在展会上为我卖产品。”
张艳玲(右二)与丰宁黄旗镇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学员在一起
“别看她岁数比我们小,却像父母一样为我们操心!”在丰宁选将营乡二道营村的“非遗扶贫铁艺灯笼就业工坊”,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张桂贞和丈夫郑文录这样说。
今年5月,张桂贞在建立扶贫工坊期间欠下债务,让她寝食不安、焦急万分。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张桂贞和丈夫来找张艳玲,想请她给想想办法。
张艳玲知道这两口子“刚强”,不到万难,绝不求人。她嘎巴硬脆地说:“非遗扶贫的补助资金一时半会儿批不下来,我卡里有两万块钱,你先拿去用!”
事后,郑文录说:“上哪儿找这样的领导?!当时感动得我都想跪下给她磕个头。这两万块钱不仅救了急,还坚定了我们把扶贫工坊做下去的决心!”
她是“女超人”,干起工作来像是“打了鸡血”
“她都不是‘女强人’了,她是‘女超人’!我偶然看到了她手机中的日程安排,每天都满满当当,甚至一天要有三四个活动,我真想一下给她清零,好让她休息一下。”丰宁旅游和文化广电局职工赵紫嫣说,“转念一想,就恨自己太差劲,不能帮她干点啥。”
张艳玲真的很忙。被赵紫嫣不经意看到的部分日程安排是这样的:10月20日,演讲彩排、督导“七进”活动”;10月21日,黄旗小学非遗进校园、接待省政协领导调研、召集传承人做参展准备;10月22日,出发去济南;10月23日,济南展览;10月24日,济南返程;10月25日,城根营村给老人过重阳节;10月26日,分管股室的调度会、文化馆座谈会;10月27日,市级非遗项目评审会、送戏下乡项目专题调度会、调度第二届剪纸大赛;10月28日,市级非遗项目申报提升会、调度宣传股工作、接待省人大领导调研……
“这么多工作,都是上级领导指派的吗?”
“不是,”她笑了,“我属于‘没事找事’型的。”
非洲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培训班人员来丰宁满族自治县考察非遗扶贫工作
2019年5月,她组织了为期15天的“非遗+扶贫”封闭式培训,共有近300名非遗工坊学员参加。每个班在上课时,由非遗传承人担任老师教大家剪纸、布糊画等技能;课间,音乐老师教大家唱《我和我的祖国》《爱我中华》等爱国歌曲;晚上,舞蹈老师教大家跳满族广场舞。考虑到绝大多数学员都来自农村,有的学员甚至六七十岁,不适应集体生活,她还特意给每个班配了班主任,管理全班学员的生活起居。
每天晚上,她要去学员宿舍和大家唠嗑交心,还为年龄大的学员送去水果、药品。早晨六点,她又准时到培训地点和大家出操……
培训期间,她还带着所有的学员和传承人,到北京故宫就文创产品开发进行研学。学员中间,有些人从未出过远门,最远才到过丰宁县城。这次,她们不仅到了北京、进了故宫,还听到了专业文创人员给她们讲课。好多人都说:“哎呀,可长见识了,多亏了‘玲子局长’!我们才知道,我们鼓捣的玩意儿,弄好了,也能卖钱呀!”
15天下来,她们所有人变成水乳相融的集体。
“我不想说再见,相见时难别亦难。我不想说再见,泪光中看到你的笑脸。我不想说再见,心里还有多少话语没说完……”培训结束后的结业仪式上,歌曲《我不想说再见》响了起来,一时间,不管是白发苍苍的老大娘,还是风华正茂的小媳妇,大家流着热泪,相互拥抱,不愿分离。而被大家不停拥抱的张艳玲,也早已哭得稀里哗啦。
丰宁满族自治县“非遗+扶贫”剪纸布糊画培训班赴北京故宫研学
当天晚上,她在微信“朋友圈”,发出这样的感慨:“这次培训,学员不仅掌握了剪纸和布糊画技艺,感受到非遗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所传递的不断求索的艺术精神和人生态度,同时也收获了满满的感动和深厚情谊!这也是我们这次培训的意义所在!”
为了让非遗传承人从各自的“小作坊”状态走出来,让大家打开眼界,对接市场,推动非遗的传承保护与创新,张艳玲组织非遗传承人、非遗工坊的带头人和学员先后到7个省、市考察学习,组织丰宁特色非遗项目参加了近百余次展览展销活动,并带领演员、非遗传承人赴美国、俄罗斯、塞尔维亚等多个国家进行民族文化交流。时任中国驻美国大使张业遂曾说:“你们把中国的民族文化带到了大洋彼岸,我是驻美大使,你们是中国的‘文化大使’!”
辛勤付出,必有所得——
自2018年6月,丰宁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确定为全国“非遗+扶贫”试点县之后,截至目前,丰宁旅游和文化广电局共组织培训300多期,培训学员7万余人次,其中,贫困人口占比为30%,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
更难能可贵的是,全国非遗扶贫现场会和河北省非遗扶贫交流会在丰宁召开;先后接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非洲五国考察团前来考察非遗工作;丰宁非遗扶贫案例在国家扶贫杂志上发表;丰宁非遗扶贫典型经验在全国乃至亚太地区进行推广!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来丰宁考察非遗扶贫工作
“只要有工作可干,她就像‘打了鸡血’!” 丰宁旅游和文化广电局党组书记于占利说,“这些成绩的取得,张艳玲立下了汗马功劳!”
而让于占利最难忘的,是2020年1月13日发生的事情。那天,正值央视节目组来丰宁马镇录制《我们的中国梦——2020年东西南北贺新春》节目。于占利犯了难:前期筹备工作一直是张艳玲与央视方面对接,她又是节目录制时配合进行现场调度的“台柱人物”,可现在张艳玲的母亲刚刚去世三天,而她又是至孝之人——她母亲牙口不好,她把饭菜嚼碎后嘴对嘴喂给母亲;母亲得癌症期间,她虽然照常工作,可由于茶饭不思,两个月下来,瘦了一圈——按照当地的风俗,今天正是为她母亲圆坟的日子,她的心情可想而知。
虽然很不忍心,可反复思量,于占利还是给张艳玲打了电话……
“你那边怎么样了?”
“在山上。”
“这边也需要你。”
“我马上过去。”
赶到节目录制现场,张艳玲马上调动情绪,带领现场群众“嗨起来”“闹起来”。
广场舞大赛场景
丰宁文化馆馆长杜金茹说,直到节目录制圆满结束,张艳玲才躲到节目现场的一个偏僻房间大哭一场,她也陪着一起落泪。
她是“矛盾体”,一边说自己做的,是不可小视的“大事”,一边又说都是不值一提的“小事”
“习总书记指出‘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别小看我们文化工作,我们干的是影响人心、凝聚人心、塑造人心的工作。”这是张艳玲常常对团队工作人员说的话。
在开展非遗扶贫工作的前期,个别乡镇领导认为这项工作不太重要,不是很配合。虽然人家行政级别比她高,她也毫不客气地批评:“习总书记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治国理政之中,丰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的重要资源,非遗扶贫是助力脱贫攻坚的重要方式,你们要讲政治,要和习总书记对标看齐!”
乍听起来,这些话好像有点小题大做,可其实是恰如其分。
非遗扶贫剪纸工坊学员、丰宁土城镇毫松沟门村的宋桂兰大娘,今年74岁。一年前,时任国家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的王晨阳来村里考察非遗扶贫工作的开展情况,恰好看到她正在用剪刀剪纸,走近一看是“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8个字。王晨阳问:“您为什么剪这几个字?”宋大娘回答:“电视上总说‘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我们身边的干部也是这么做的,所以我要剪这几个字。”王晨阳再仔细一看,因为宋大娘文化水平有限,8个字中倒有2个错字,但也恰恰看出没有人教她剪这几个字,这正是老人对党和政府发自内心的赞美和感恩。从此,王晨阳不管走到哪里,在指导开展非遗扶贫工作时,总说丰宁有个宋大娘……
张艳玲(左二)到传统木作技艺工坊进行现场指导
对开展文化活动和非遗扶贫工作而产生的影响和作用,丰宁黄旗镇城根营村党支部书记刘佩仿也很有发言权。
几天不见,刘佩仿就会给张艳玲发微信:“‘老姐’,我又想你了。”只要张艳玲“回来”了,姐俩拉着手,有说不完的话。
“我‘老姐’总说,得热热乎乎过日子。”刘佩仿说,城根营有今天,离不开“老姐”的支持。这里有“百家饭”的传统民俗,在“老姐”的帮助下,丰富了内涵、提升了品质;“老姐”带领大家建立剪纸工坊,让农村妇女不仅挣到了钱,更学到了手艺,展现了价值,让家人都高看一眼;“老姐”还来村里组织开展重阳节敬老活动,给老人送上蛋糕,让城里来的文艺工作者给老人唱《孝敬爹和妈》等感人至深的歌曲……
“到啥时候,人心都不能散。”刘佩仿说,“人心凝聚了,啥事都好干。在大家的团结一心下,我们村在2018年底,就实现了全市首批脱贫!”
“现在的社会多好啊,我们也要为社会多做贡献!”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统草编技艺传承人郭凤芝说,她都69岁了,家庭条件不差,完全可以不干了,可她把“玲子局长”比作“月亮”,把自己比作“星星”,“星星跟着月亮走,沾了多大光,我们跟着她干,有干劲、有奔头!”
张艳玲(后排右二)到剪纸工坊看望学员
面对各种荣誉,面对来自各级干部、各界群众的肯定和赞美,张艳玲总是说,她做的都是不值一提的小事,起关键作用的,是党和国家的好政策,是国家、省、市上级部门的指导,是县委、县政府的支持。要是有点成绩,也是团队工作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更是干部群众齐心协力的结果。
“我讲一件事,你就知道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是多么强烈。”张艳玲说,2017年7月,丰宁黄旗镇组织了百人满族舞方队,准备参加全县的千人广场舞展演。石栅子村的6名妇女,每天打车到黄旗镇练习满族舞蹈。有一天,因为她们在地里干活儿很劳累,没打算去排练。但听说她晚上要来现场指导,她们步行4公里路赶来,一直排练到晚上十点多。“这是什么力量啊?!我真心疼了,看着她们期盼的眼神、认真的模样,感动得我流下热泪……”
文化,文化,就是要“以文化人”,但首先要有情感和心灵层次的影响和感召。正如一段名言所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张艳玲及她的团队和服务对象之间,就是这样相互感动、相互支持、相互成就。
她的快乐所在
在张艳玲的带领下非遗项目——“黄旗武会”赴京参加在恭王府举行的展演
“你图啥,为什么这么拼?”
“其实,许多人问过我,我总是笑而不答。今天,我可以说出来。”
很快,张艳玲用手机微信发过来一段视频——那是2017年丰宁满族自治县30年县庆文艺演出的视频。一起发来的,还有一段她刚刚写下的文字,原文照录如下:“当千人共跳满族舞蹈《辉煌》,共跳舞蹈《欢聚一堂》的那一刻,站在台上的我,泪流满面。让每一个百姓都成为满族文化的传播者和践行者,这是我想要的,我做到了。三年过去了,直到今天,看到这段视频,依然忍不住泪水!被普通百姓的敬业和凝聚力而感动。我有什么理由不为她们好好服务?群众的需求就是我奋斗的方向和目标!百姓的笑脸就是我最大的快乐!”
记者手记
写这篇稿子之前的这次采访,是我作为记者20多年间,为数不多地被采访对象从内心深深感动、深深敬佩的一次难得经历。
是“作秀”还是“作风”,其实,老百姓一眼就看出来。只要跟张艳玲走过三两个村子,你就感受到老百姓是多么喜欢她,农村基层干部是多么欢迎她;你就知道她是怎么联系群众、融入群众、凝聚群众、发动群众;你就会看到老百姓是怎么“蹦着高似的”跟着她干;你就会意识到群众一旦被发动起来,会迸发出怎样排山倒海的力量;你就会理解为什么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才是真正的英雄”;你甚至都会明白,在革命战争年代,为什么我们的党和人民军队能够登高一呼、应者云集,旌麾所指、所向披靡!
采写张艳玲的过程,是受教育的过程,是心灵得到洗礼的过程。
在采访结束时,我曾跟她说:“凭借当记者的职业便利,我‘偷’了你许多好东西。唯一遗憾的是,你和你周围的人共同拉低了我的泪点。不过,我愿意从此以后,被更多美好的心灵、崇高的精神而感动。”
分享到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