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通明代嘉靖年间石碑 河北省文物局供图
近日,河北省涿州市文物部门在当地松林店镇张沉村发现两通明代嘉靖年间石碑,其中一块碑文详细记载了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后至明朝的发展。
文物工作者发现,两通碑刻均于明代嘉靖六年(1527年)所造,乃“重修古刹兴教寺碑记”,其中一通碑刻为碑文,另一通碑刻为石碑捐献者名录。
两方石碑除碑底部分文字被嵌在红色水泥底座(水泥底座应为放置石碑后期修建,非石碑原底座)外,大体保存完好。石碑是把功绩勒于石土、以传后世的一种石刻。由底座、碑身、碑额组成,底座有时雕成赑屃(乌龟)形象,碑额则浮雕成双龙盘绕,碑身镌刻碑文。
“根据碑文推测,大概梳理出张沉村兴教寺的由来和发展:兴教寺创始于隋文帝开皇年间,隋炀帝大业年间损毁,后历经了唐、辽和明等各朝的兴废更迭。”涿州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文物股股长葛龙介绍,碑刻主要记述了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佛教东传及中原的流传过程。比如说介绍了佛生于周昭王时期。东汉时期白马驮经而来,修建了白马寺。包括了后期名人志士对于佛法的理解和弘扬。第二部分主要讲述了兴教寺的由来。
“该石碑的撰文者,为明嘉靖年间的太子洗马、经筵讲官、西蜀人张潮。根据考证,张潮后期逐步就做上了礼部尚书。因此,可以看出这方碑刻的撰文,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和历史价值。”葛龙说。
据张沉村老人说,该村建于宋朝。宋末抗元三杰之一的张世杰(与文天祥、陆秀夫并称“抗元三杰”)生于此地,明代版《涿州志》记载“张世杰,涿人”。张世杰牺牲后,村中族人不胜悲痛,但在元朝异族的残酷统治下,不敢公开悼念,这时恰有一张姓客船被飓风掀翻于村东北的运粮河里,族人借此改村名为张沉,以示悼念。
分享到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