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文化网 >> 美术

我省燕文化的“慷慨悲歌”

2017-12-15 作者: 田恬 韩莉 来源: 访问量:67

燕下都遗址(局部)

鸟形滴水构件

双龙纹瓦当

卷云饕餮纹瓦当

铜豆

陶壶

陶鬲

战国七雄之一的燕国曾创造过灿烂的文明,作为燕赵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燕文化历史悠久,更是以其特有的慷慨悲歌”著称于世。关于燕文化的研究,学界自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已开始,如今已有相当的成果,但由于各种因素,仍有许多不足。随着对燕文化研究的深入和拓展,如何借助多学科力量,全面系统地展开燕文化研究,成立一个专门的研究机构便显得尤为必要。

12月2日,以河北大学历史学院中青年教师为主力的“燕文化研究所”在河北大学举行揭牌仪式,它的成立标志着我省在燕文化专业研究层面又迈进了一大步。当日,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北京市文物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举行了“燕文化研究现状与展望研讨会”,对燕文化的研究成果与未来发展进行了讨论。与会专家一致认为,“燕文化研究所”的成立对于深入挖掘燕文化的精髓,探索京津冀一体化的历史文化渊源,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助力雄安新区建设与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燕文化在内容上以忧国忧民的正气和责任感为主,风格上以“直”“刚”为基调,在表现形式上则宽而广,兼容百家,特别是吸收北方草原文化的营养,形成了燕文化特有的精神风貌。

在“燕文化研究现状与展望研讨会”上,河北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燕文化研究所所长耿超介绍道:“燕文化的产生需要追溯到西周初期,出土于北京房山琉璃河M1193大墓中的青铜器铭文记载,周初封建燕国时用了‘令克侯于匽(燕)’的表述方式,这表明早在西周燕国立国之前,燕山南麓地区就已有以‘匽(燕)’为名之地。”不仅如此,从考古学上看,这一地区的文化面貌亦较复杂。西周之前,这一地区分布着围坊三期文化、晚商文化等考古学文化。西周建燕后,该区域的考古学文化进行了一次整合,出身于周人的燕统治贵族的到来,使周文化变成了当地的主流文化。其他的考古学文化虽然依然存在,但却因失去主流地位以至于渐趋消亡。西周至战国时期,燕文化经历了一个不断扩张的过程,其主导地位是在不断扩张中建立起来的。

研究发现,燕国存在了八百余年,而燕文化的存续时间比燕国要长。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李零认为,燕文化研究是考古学上的重要课题,燕文化有一个长期孕育、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在战国时期达到高峰,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意韵,在以后的历史中又得到进一步发展。在他看来,燕国孤悬塞外,周边面临多支政治势力的压迫,却依然跻身于强国之列,这一现象也十分值得关注。

燕文化强大的影响力不仅体现在时间长度上,也表现在空间分布上。河北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洪猛认为,与燕邻近的晋、中山、赵、齐等诸侯国文化以及北方族群的文化中均可见受燕文化影响的因素。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研究员张春长在对行唐故郡遗址进行发掘时也发现,故郡墓地在葬俗与出土器物上不仅有着强烈的北方族群色彩,也存在一些受燕赵文化影响的因素。中山地处燕赵之间,三股势力在历史上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这种关系在考古学文化上必定有所体现,因此在研究燕文化的同时也需要注意与中山文化、赵文化的关系。

西周时期的燕文化向东周时期的燕文化的发展演变,是一个复杂过程,燕文化以周文化为主,由多种考古学文化汇集而成。秦灭燕后,燕文化在其后两千余年的历史中得到继承和发扬,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都显示出重要的影响力,并体现了它一脉相承的文化品格。在内容上以忧国忧民的正气和责任感为主,风格上以“直”“刚”为基调,在表现形式上则宽而广,兼容百家,特别是吸收北方草原文化的营养,形成了燕文化特有的精神风貌。以燕太子丹和荆轲为代表的慷慨悲歌、好气任侠、正道直行、质朴务实、自强不息等最为突出。

秦灭六国时,燕赵两国的反抗最为强烈,局面也最为悲壮。苏秦合纵、长平之战、荆轲刺秦,都为“慷慨悲歌”四字做了很好的注脚。燕国在诸侯国中地处东北边陲,面临多支北方族群的侵扰,但依然享国八百余年,且在诸侯中一直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这与燕地人民的族群特性是分不开的。不利的地理位置造就了燕地人民坚韧、进取的性格,而昭王求贤、荆轲刺秦等脍炙人口的典故,都彰显了燕文化的特质。正是燕文化长期积累下来的区域文化精髓,才使它成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燕国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其文化的研究也是中国历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丰富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重要意义。

对燕文化在考古学上的勘探与研究始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故宫博物院的马衡、傅振伦等对燕下都(遗址在今河北易县)进行了考古调查,他们也被称为最初一代的燕文化考古工作者。河北大学博物馆副馆长、副研究员李文龙告诉记者,当时主要是在易县燕下都勘查,对燕下都以北的老姆台建筑基址进行了小规模的发掘,大规模对燕下都进行考古发掘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此工作最早由文化部文物局、中国历史博物馆来做,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河北省文物工作队对故城遗址进行了全面勘查和部分发掘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经调查发掘,燕下都城址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东西长约8公里,南北宽约4~6公里,总面积约40平方公里,中部有条纵贯南北的古河道,即一号河渠遗迹(传称运粮河),河东岸有一道与河道平行的城墙,把燕下都分成东、西两城。1961年,燕下都遗址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由于北京琉璃河西周墓地和董家林城址的发掘,学界对西周早期匽(燕)的初建地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研究员赵福生认为,经过多年的考古发掘,琉璃河遗址的主要布局已经基本明确,其中最重要的成果是西周城址和西周贵族墓地的发现,他认为琉璃河遗址作为都城的下限只能到西周中期。其后,该遗址已经成为一处一般聚落。河北大学历史学院讲师张海也认为,以目前所知琉璃河西周墓地的情况,考古发掘只出现疑似侯墓两座,且集中在西周早期,中期以后的诸位匽(燕)侯之墓尚未找到,而城址的规模作为邦邑似显得偏小。由此,在河北展开相关考古工作是解决西周中晚期都城问题的重要课题。

东周时期燕国的遗址主要分布于河北地区的中北部,易县、涞水、定兴、涿州、容城、安新、唐县等地,都有燕文化的遗迹,这些遗址以城址和聚落遗址为主。另外,在廊坊、唐山等地,也发现与燕文化相关的遗址与墓葬。此外,还有一个比较特殊的遗存——燕长城,其中燕南长城是燕国为了抵御齐、赵、中山诸邻国,在易水北岸沿堤防所建,主要分布于保定、沧州、廊坊等地,尤以现雄安新区范围内的几段保存状况最为完好。

燕国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其文化的研究也是中国历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丰富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重要意义。通过丰富多彩的燕文化遗存,我们也能发现两千多年前燕地先民们在物质文化上所达到的高度,以及它体现出来的那种奋发向上的精神。通过考古学文化显现出来的燕国的社会历史面貌,对我们当下的经济文化建设同样有价值。如今就河北人所说的慷慨悲歌,以及河北人所体现出来的这种风貌,实际上也是一种顽强自立、自强不息的精神,就是不畏惧任何艰难,明知前路荆棘遍布,还一定要竭尽所能去完成目标的态度。这是燕文化对现代人的一个启示。

河北地区古称“燕赵大地”,燕文化在河北文化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推动燕文化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不仅对完善和丰富河北地区的历史文化谱系、弘扬河北优秀历史文化意义重大,而且对雄安考古和京津冀地区文化的协同发展也将产生积极作用。

河北地区古称“燕赵大地”,燕文化在河北文化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推动燕文化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不仅对完善和丰富河北地区的历史文化谱系、弘扬河北优秀历史文化意义重大,而且对雄安考古和京津冀地区文化的协同发展也将产生积极作用。

燕文化的重要性自不必说,但早期燕国历史却始终是个谜,文献对早期燕史的记载鲜见。《史记·燕世家》内容疏漏,自召公以下九世至惠侯,全无其名。司马贞《索隐》言:“又自惠侯已下皆无名,亦不言属。惟昭王父子有名。”《史记·十二诸侯年表》“燕国”一栏中,自公元前841年至公元前477年中,燕国仅有几条记载,总计数十字。而《史记·六国年表》关于燕国的记载稍多,但也十分有限,大多数只是记载燕国国君的谥号,并没有详细事迹可以考证。以上足以说明燕国历史记载在文献中明显不足。赵福生称,《史记》以及先秦文献中有关燕的记载语焉不详,燕国的历史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对新的考古材料进行研究来补缺,燕文化的研究依赖于考古工作的持续展开,最大限度地搜集文献并与考古研究相结合,是燕文化研究的重要途径。当下史学界亟待对现有的已经发表的燕文化考古资料进行系统的梳理,只有在梳理的过程中,才会明白哪些地方是缺失,哪些地方是薄弱环节,哪些是需要加以补充的,由此明确燕文化研究的重点与方向。

燕文化的研究其实不必拘泥于周代燕国,其时代和空间范围应当得到拓展。河北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石冬梅认为,战国之后,燕文化作为一支考古学文化虽然已经消亡,但燕国所在地,即“燕地”,却一直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化区存在,有着独特的地域特色,这种地域特色一直延续至今。整合相关考古、文献、民俗材料,对这种地域文化的形成原因进行探讨也将在燕文化的研究中受到重视,这将有助于探究京津冀地区共同的历史文化渊源,促进京津冀地区文化协同发展。

河北大学历史学院特聘教授吴磬军认为,对燕下都遗址出土的瓦当等器物的年代怎样断定得更加科学、准确,需要文献与考古双重证据的验证,而且北京地区亦出土有燕瓦当,因此应借助燕文化研究所成立的契机,整合京津冀地区已发现的瓦当材料,从更广阔的时空范围内考察这一研究燕文化的重要“活化石”。

南阳遗址位于雄安新区容城县南阳村村南,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年代为春秋晚期至战国晚期,该遗址附近曾发现大量珍贵文物,包括“西宫”铜壶、“左征”铜壶盖、“燕王职”铜戈、“燕侯载”铜戈、“易市”陶器以及大量铜鼎、铜凿、刀币、鹿角锤等,这些器物都显示出了燕国制器的风格,而南阳遗址的地理位置与史书中所记载的燕国都城“临易”相近。雄安新区是东周时期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燕文化研究对于雄安新区建设中的文物保护和考古工作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雄安新区所发现的东周时期的城市、聚落等遗址以及出土的青铜器和陶器,都呈现出了跟易水河流域等地区基本一致的文化性质,尤其出土的一些带铭文的青铜器,是研究燕国历史较为重要的线索。”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副所长毛保中认为,有关燕文化的考古调查与发掘是雄安新区考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已有调查和发掘工作显示,雄安新区一带是燕国的东南边域,容城南阳遗址周邻发现大量战国前后遗址,随着雄安考古工作的逐渐开展,势必为燕文化研究提供更多的重要资料,而燕文化的深入研究对于雄安新区文化建设中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推动雄安新区文化事业的发展。

“燕文化研究所将根据各位专家的意见,以雄安新区的设立为契机,从考古、古文字、文献等多种资料入手,采用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加强与其他高校、文物考古部门的合作,对两周燕文化及燕地文化展开深入系统研究。”耿超表示,燕文化研究所还将通过培养考古系研究生,为燕文化研究储备后续力量,努力将燕文化研究推向新的阶段,为完善与丰富河北地区历史文化谱系、探索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文化背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贡献。

上一页: 撷珍·邂逅——河北博物院典藏文物展 下一页: “邢台市书画精品晋京展”首次在京集中展示获赞誉

分享到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