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河北梆子《李保国》晋京演出,引发全国媒体广泛关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血战湘江》全国公映,受到观众赞誉;话剧《詹天佑》自今年5月首演至今,已在全国巡演50余场……近年来,河北省文艺工作者积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精心创作出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展示时代精神、彰显燕赵特色的优秀文艺作品,助推文艺精品创作不断取得新突破。
创新机制,提供政策保障
今年7月1日,河北梆子《牺牲》在第十五届中国戏剧节上精彩亮相,观众和专家好评如潮。这部由河北艺术职业学院创排的戏剧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离不开河北省有力的政策护航和资金保障。
“打造一台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精品剧目,是我们的创作初衷。”说起河北梆子《牺牲》,河北艺术职业学院院长庞彦强颇感自豪。“早在剧本创作阶段,我们就获得了70万元的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专项扶持资金,这为该剧的创排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
从大处着眼,出台政策为精品创作保驾护航;从细处着手,创新机制使精品生产后顾无忧。近年来,河北省为文艺精品生产提供了行之有效的长效保障机制,出台了《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措施,建立健全了精品创作专家咨询机制、题材规划体系、精品扶持奖励机制等制度体系,每年安排文艺精品扶持奖励资金3000万元、舞台艺术创作专项资金2000万元。
在取得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持的背景下,近年来河北省涌现出一大批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精品。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血战湘江》,电视剧《海棠依旧》《太行山上》,纪录片《平山记忆》等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形成了影视界“河北现象”;大型情景音乐套曲《西柏坡组歌——人间正道是沧桑》、河北梆子《李保国》、评剧《从春唱到秋》、歌曲《天下百姓》等受到专家和观众一致赞誉;图书《知之深 爱之切》在全国发行超过350万册,“美德照亮人生”丛书、《梦想照亮生活》图书获第十三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贾大山文学作品全集》《平山记忆》等7种出版物获第六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
扎根人民,讲好河北故事
今年6月,由省河北梆子剧院演艺有限公司精心打造的河北梆子《李保国》晋京演出,用燕赵大地高亢激越的梆子声腔,讴歌“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国的感人事迹,使该剧成为河北省文艺工作者根植燕赵大地,深入百姓生活,倾心讲好河北故事的范本。
河北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独具特色的文化底蕴为优秀作品的产生提供了丰富的养分,人民群众火热的生活成为文艺精品创作取之不竭的源泉。近年来,河北省文艺工作者广泛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深挖特色文化资源,释放本土文化魅力,让河北故事借助多种文艺形式广为传播。
2016年以来,围绕李保国先进事迹的主题,河北省推出了河北梆子《李保国》、纪录片《太行花开》、纪实文学《大山教授》《幸福播撒太行山》、电影《李保国》、广播剧《太行山上新愚公》等系列作品,将李保国三十余年如一日扎根深山、无私奉献的感人事迹广为传扬。
雄安新区的规划建设举世关注。河北省出版界策划出版了《历史雄安》《红色雄安》《文化雄安》《大美雄安》《雄安记忆》等系列图书,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雄安新区,认识美丽河北。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河北省推出的原创电视文化节目《中华好诗词》《中华好民歌》《中华好家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了文化自信,弘扬了民族精神。
此外,展现民族精神、科学精神的话剧《詹天佑》,彰显冀商家国情怀的电视剧《布衣天下》,以塞罕坝机械林场几代务林人为原型创作的电视剧《最美的青春》……一批讲述河北故事、流淌燕赵血脉、弘扬时代精神的优秀文艺作品正在不断创作完善中,河北省广大文艺工作者以饱满的激情向着文艺精品创作的“高峰”不断迈进。
聚贤育才,壮大文艺冀军
人才是推动文艺繁荣发展的重要基础。没有人才,文艺精品创作就无从谈起。
今年4月7日,河北文学院第十三届合同制作家签约仪式在省作协举行,杨守知、张敦、青小衣、刘萌萌等25名青年作家获聘本届合同制作家。至此,河北文学院历届合同制作家已达380人次,河北省优秀中青年作家队伍得到进一步壮大。
近年来,河北省以建立一支德艺双馨的“文艺冀军”为目标,着力构建了“百名青年才俊和万名基层文艺骨干”的人才梯次结构。2016年,河北省在各个艺术门类,重点推出约20名中青年艺术家;组织实施青年剧作家、青年戏剧音乐家培养工程,重点培养40名戏剧青年才俊;开展基层文艺骨干培养工程,努力为基层培育一批带不走的文艺人才。
此外,河北省着力营造成就人才的良好环境。通过扶持人才深造、加大激励力度、扶持优秀作品等,让青年文艺人才更好、更快成长。通过成立新媒体创作中心、网络作家协会等,不断加强对新文艺人才和新文艺组织的团结引导,为河北省文艺精品创作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曹铮)
分享到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