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文化网 >> 政务发布

托乎拉克庄园

2023-07-19 作者: 河北文化网 来源: 访问量:333

“庄园”在我的想象中有许多种模样:小时候的庄园是影视剧中的城堡,里面住着犹如国王般的主人;长大后的庄园有一片广袤的田地,远离城市喧嚣,超脱于世俗之外。这些年,我到过一些庄园,满足了内心深处对庄园的遐想,直到有一天,当我见到托乎拉克庄园,这座充满异域风情的建筑,再次刷新了我对庄园的认知,它的神奇美丽和那些缥缈的故事,赋予了这座文物瑰宝丰富的内涵。


庄园的历史沿革


托乎拉克庄园位于新疆巴州且末县托乎拉克勒克乡,始建于1911年,是当时且末最大的地主尼亚孜.拜格为三姨太建的住宅,庄园总占地面积780平方米,呈正方形,现有11间房屋和两间回廊,土木结构建筑。土地改革时,托乎拉克庄园被当地政府收回,1953—1964年作为学校使用,1966—1985年作为乡政府办公室,1985—1987年用于石油物探库房,1987年自治区文物局立项维修,1989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7月确立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并于当年经且末县委、县人民政府确立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美丽的庄园,奢华的建筑


盛夏的的托乎拉克庄园独具田园风光,院内的葡萄架上垂挂着串串即将成熟的翠绿硕果,日渐饱满的香梨生长在老梨树的枝叶间,色彩缤纷的花朵竞相开放,几只蝴蝶在格桑花的花丛中飞来飞去、翩翩起舞,一座彰显民族特色的庄园建筑在暖阳的沐浴中愈发的宁静、祥和。推开百年胡杨木门,一处宽敞的庭院首先映入眼帘,这是庄园的回廊,回廊两侧的砖石台阶上有库房和佣人住的简易房间,院子里的榨油机、各种农具、马鞍等虽已尘封多年,却依然完好无损。


庭院深处便是地主的房屋了,房屋是封闭式的居家建筑,错落有致的设计风格完美呈现,居室、厨房、浴室有序分布,居室中央有大厅,大厅没有安装侧面窗户,只在顶部开天窗采光透气,这是依据当地的气候特点所建,为了抵御风沙的侵袭,窗户的安装颇有讲究,屋墙用土坯砌筑,屋顶以木条、木椽搭建,冬暖夏凉,是一处典型的“阿以旺”式建筑(新疆维吾尔族传统民居)。大厅四周设低台,低台上面铺着靓丽的地毯,花儿不乱,古朴典雅。低台的座次很有讲究,身份、地位、性别不同,座席位置也各有安排,封建等级制度在这里有分明的体现。大厅中间宽敞的地带用来表演麦西来甫。在讲解员的介绍中,昔日宾朋满座、杯光觥筹、载歌载舞的画面仿佛依稀呈现,大厅的四角立八角形木柱,部分房屋顶、梁架上保存着精美的木雕艺术,居室的墙体上有形状多样、精巧别致的石膏壁龛装饰。


据传说,托乎拉克庄园建房历时四年,工程浩大,建房材料精选当地胡杨木,在水中浸泡一年,由能工巧匠细致雕琢,壁龛、墙壁等部分装饰用蛋清、冰糖、石膏混合物建成,建筑工艺十分考究,房屋历经百年风雨,仍保存完好,气宇轩昂。当地百姓调侃说:“用舌头舔一舔墙壁,感觉都是甜的”。


消失的庄园主人


据传说,庄园主人尼亚孜.拜格在当时是一位拥有千群羊、万匹马、若干个金矿、千亩土地和几处豪华围城的大富豪,经济实力相当雄厚。精明的尼亚孜.拜格结识五湖四海的朋友,善于向汉族等其他民族学习先进的文化和科学技术,他参观过一些园林建筑,便萌发了建一座具有民族传统特色庄园的想法。尼亚孜.拜格专门从喀什地区请来几位非常有声望的建筑师,众精英云集,建一座庄园的宏伟计划达成,经过选地、打地基、烧砖焙瓦、拉石头、砍树木、人工搭建等一系列工程,历时四年,尼亚孜.拜格最终实现了自己的庄园梦。一座华丽的庄园矗立在托乎拉克村。为庆祝庄园建成,尼亚孜.拜格选定在玫瑰花盛开的日子,盛宴邀请各地豪门贵族,并宣布将庄园送给自己最心爱的女人—他的三姨太。庄园庆典空前盛况,繁华景象流传一世。


传说中,尼亚孜.拜格原是于田县人,曾给地主做过长工,由于受尽了剥削和压迫,带了一些盘缠偷偷跑到且末县发展,利用当地资源开金矿,后来发迹成为当地最大的地主。若干年后,尼亚孜.拜格等8个地主乡绅被召唤到乌鲁木齐开会,后来下落不明,家道逐渐衰落。


文物古迹,中华瑰宝


托乎拉克庄园奢华的建筑,庄园主人离奇的一生,道尽了繁华落幕、曲终人散的世间苍凉。我们不必再去寻觅人物命运的得与失,也无需过多评判人性的善与恶,只应赞叹历史长河中留下的精美建筑,托乎拉克庄园既有新疆本土建筑风格,又结合了中原建筑中天井四合院和雕梁画柱的特色,美观古朴,堂院厚重,技艺精湛,这是最宝贵的财富。庄园诉说着历史,见证着几千年来民族之间的交流交往交融一直没有停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体意识一直深深扎根在中华大地上。


一座壮美的建筑,一个离奇的故事,一段历史的真实写照,抒写着托乎拉克庄园无穷的魅力,这座神奇的文物瑰宝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前来观光、学习,欣赏古建特色之余,还能徜徉在优美舒适的田园风光中,细品人间百味。


我相信,多年以后,托乎拉克庄园一定还在,这不仅因为它建筑本身的工艺考究、不同凡响,更重要的是来自于伟大的祖国对文物古迹的重视保护和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世代传承,纵然历经风雨,定会坚不可摧!



上一页: 北京大学与响堂山石窟考古研讨会在邯郸举办 下一页: 河北召开2023“一带一路”·长城国际民间文化艺术节专题调度会

分享到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