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文化网 >> 非遗

立足燕赵文化积淀 弘扬河北人文精粹

2019-01-27 作者: 李秋云 来源: 访问量:60

——河北非遗传承人彭蕙蘅呕心沥血让非遗薪火相传

 

春节即将来临,年味越来越重, 1月26日,河北梆子教育家、表演艺术家彭蕙蘅在河北石家庄大剧院举行《蕙质蘅香师生演唱会》,集中展示河北梆子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河北艺术职业学院彭蕙蘅老师多年的教学成果,也为河北“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惠民演出活动增添了一笔华丽的色彩。


11.jpg


打开非遗名册,响彻燕赵大地的河北梆子跃然显示屏上。河北梆子作为河北省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由清康熙中叶流入北京的山陕梆子演变而来,道光年间正式形成河北梆子。在其发展的鼎盛时期,河北梆子遍及大半个中国,1930年后因内忧外患急剧衰落,频临灭绝。建国后,河北梆子获得新生。


在河北,提到河北梆子,都会自然而然想起一位从舞台走上讲台,从当红演员走上教师岗位的著名河北梆子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彭蕙蘅。1966年2月出生的彭蕙蘅,师从河北梆子名家贾桂兰、刘香玉等。


作为一名职业演员,她创造了自己事业上的辉煌。辉煌源于她融闰门旦、青衣、“反串”和文武兼备为一身的技艺。来自她汇“传统戏、新编历史戏、现代戏”为一体的融汇能力。成于她获取诸多令人艳羡的殊荣:“中国戏剧梅花奖“、希腊最高奖“金橄榄枝奖”,“非遗”传承人、省剧协副主席,河北政协委员、全国人大代表,中宣部“专家”、国家“万人计划人才"等。


作为一名艺术家,她创造了自已鲜明的艺术风格。风格来源于她艺校坐科的基本功,得益于她丰富的舞台实践,更取决于她以理论联系实际为依托,运用戏曲表演理论体系和方法,形成自己悲壮激越、委婉柔情而又富于时代气息和内涵的演唱艺术风格。


10.jpg


作为一名教育家,她在学院领导和师生的统领和支持下,创造了艺术院校教育的新途经。实施教与学、教与研、教与创、教与演的“一条龙"规范化、系列化教学体系。采取引进项目和基金,走出去、请进来,强强联合,重点培养等方法,最终形成“项目带动、教学相长、学演创结合、整体提升”的教学新模式。


彭蕙蘅成为名家是靠辛勤和汗水,执着和牺牲获得的。彭蕙蘅从省艺校毕业时,省里决定以彭蕙蘅所在班为基础,在河北梆子剧院成立青年试验团。从此,彭蕙蘅就成为一名河北梆子演员,每年都要随团深入基层演出近200场。“当时,老乡们的生活还很艰苦,但我们一到,他们便拿出最好吃的东西给我们,自己却吃糠咽菜。”提起在农村演出的往事,彭蕙蘅总是感动不已、热泪盈眶。正是老乡们的认同和支持,使彭蕙蘅强烈感觉到戏曲艺术的巨大魅力。


彭蕙蘅获得巨大成功的当属《美狄亚》。这是一部希腊悲剧,为利用中国传统戏曲把它演绎出来,彭蕙蘅付出了无数心血:排练、看剧本、查阅有关资料,每天她都工作到深夜;在单身宿舍,同伴们常常被她在梦境中揣摩主人公在不同境况下的笑声惊醒……


河北省有关部门决定由彭蕙蘅率团参加世界戏剧盛会---第六届拉丁美洲国际艺术节。32岁的她已有4个月的身孕,为了让河北梆子走向世界,她毅然背着家人做了手术。有付出必有回报。《美狄亚》不仅征服了国内观众,还征服了《美狄亚》的故乡----希腊观众。她因此获得了第十三届梅花奖,被希腊政府授予最高奖“金橄榄枝奖”。


3.jpg


彭蕙蘅不忘初心,服务社会。从河北梆子剧院领衔主演到河北艺术职业学院戏剧系教师,彭蕙蘅以及她的团队甘当人梯,薪火相传,在戏曲的传承发展与大众普及上做贡献。利用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注重教、学、演、创多位一体,打造彰显河北风韵的文艺精品,传承河北梆子表演艺术,传承戏曲人献身艺术的精神,培养了大批戏曲表演人才。


    “人总是要有理想,为了一个美好的理想去做牺牲总是有价值的。你们信吗?我信,我信,我坚信!”《牺牲》海报的“为信仰而歌” 是彭蕙蘅的座右铭。彭蕙蘅说“如果有一种快乐,把智慧和才学直接转移给他人,我愿毫无保留,给我的学生。”心融于戏,为信仰而歌,蕙质蘅香自芬芳。作为河北梆子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彭蕙蘅在艺术传承方面,有一种高瞻远瞩的大情怀,有一种责任担当精神。这源于一个艺术家内心深处对戏曲事业的热爱,为理想甘愿奉献的坚定信仰。在民族复兴的筑梦路上,观众期待着彭蕙蘅牢记使命,再创佳绩,桃李满天,芬芳远播。

  

 


上一页: 香河剪纸技艺传承人丁云梅:钻研剪纸艺术传承传统文化 下一页: “远古中国的前卫艺术”融入燕赵浓浓年味

分享到

 微信公众号